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1月下期
给付—规制视角下农村贫困妇女脱贫策略的反思与完善/卓惠萍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卓惠萍
日期:2020-01-20 17:34:55
一个新的突破点,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一个新的发力点。
二、给付—规制视角下农村贫困妇女脱贫策略的反思
农村贫困妇女脱贫是在精准扶贫战略下展开的,政府发挥了强大的政治优势和资源动员能力,多渠道、多途径地将社会性福利资源(包括现金、实物及服务等有形资源)下沉到贫困户,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但是,从给付—规制维度深入分析会发现,农村贫困妇女脱贫策略在给付效果、规制供给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从给付性脱贫策略看结果平等:未能改变农村妇女的脆弱性贫困
1.给付性扶贫资金只能维持农村贫困妇女的最低生活水平
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要帮扶的群体实为有劳动能力者,对于无劳动能力者则是通过贫困户补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福利政策进行兜底解决。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帮扶途径很多,如产业扶贫、互联网脱贫、旅游脱贫、教育脱贫、金融脱贫等,不管以哪种方式,只要贫困户收入达到贫困线设定标准即表示脱贫成功。但是,脱贫成功并不意味着其自身发展能力和人力资本有本质上的提升,农村妇女群体即便有部分工作能力,也会因缺乏高水平的工作技能而难以找到收入良好的工作,甚至连最基本的现代工作岗位都难以获取,其家庭或个人存在较大的返贫风险。
2.给付性扶贫资金去性别差异化的效果不明显
武川正吾认为,社会性给付的规模增大不一定自动促进去性别差异化。在我国农村社会体系中,男性中心论以及与其相应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分工模式等,都在削弱着给付性扶贫资金去性别差异化的效果。在农村公共资源和家庭资源分配中,惯常做法是坚持男性优先原则,资源占有的性别不平等会反过来加剧女性的贫困,进而在新一轮有限资源分配中仍会偏向男性。扶贫车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全国扶贫车间有3万多个,从业人员达到200多万人。而留守妇女在扶贫车间或扶贫就业点从事的均是技术含量低且是女性家庭角色分工延伸的工作,几乎不需要特殊培训就能上岗。如此长期下去,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她们的能力会呈现出严重的内卷化效应。所以,扶贫车间或扶贫就业点虽为农村妇女提供了一份灵活收入,但从长远看,这对她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做一个新时代农人意义不大。
(二)从规制性脱贫策略看机会平等:未能消除农村妇女脱贫的隐性障碍
1.保护女性权益的规制滞后造成了性别机会不公
消灭贫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为贫困群体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而现存的一些初衷为保护妇女权益的规制,因未随变化了的环境与时俱进,或未能考虑到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分工等,反而使得一部分妇女的就业权益受损、就业机会被剥夺。譬如,《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等均禁止所有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等高强度体力劳动和高风险系数的工种。但是,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在丈夫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的家庭,妇女成了养家糊口的主力,她们因为要照顾家庭,不能远离家乡到就业机会多的大城市务工,同时受制于劳动力市场“4050”潜规则以及她们自身劳动技能差等因素,不得不选择到当地的矿山井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