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2月下期

社会治理边界的逻辑意蕴与化解矛盾冲突的实践机制/郭 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郭 根 日期:2019-12-20 12:34:28
识达成
  政治学者多从国家建设和社会冲突的互构以及社会治理的制度危机出发探求治理本质内涵。有学者从抗议政治学的角度探求抗议行动如何塑造国家和促进民主转型;有学者则从市场逻辑之下的相关制度的缺位解释利益冲突,并进而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配合才能消解矛盾,化解冲突。
  社会学者则转向从边界冲突、利益运作角度引入案例介入研究。有学者认为,在多元化利益诉求与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已然成为社会既成事实的前提下,高效配置社会资源实质上必须考虑利益主体的博弈与妥协。
  以抗争性政治为分析框架的研究取到了初步的成果,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特定情况下,民众为何对正式的制度化渠道弃之不用,而似乎本能地选择极端的、非制度化的简单粗暴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因此,社会治理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在于揭示治理主体之间信任状况,并进而探求制度化渠道失效的缘由。
  (三)冲突化解的时代趋势——从利益整合、冲突协调走向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学者从公共性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建设问题,希冀努力维护各种公共利益,使社会不断走向有序进步;政治学者诉诸政府、市场、社会的多维互动视角,试图在国家治理的概念框架内探讨社会建设问题;也有学者建议以共治为思路、以民生为前提、以法治为保障推进矛盾纠纷综合治理,进一步将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切实引入民生各个领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中,需要明确利益诉求的权利界限和范围,引导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走上法制化轨道,构建多元治理机制和利益实现机制,打破话语阻隔、利益阻滞的藩篱,建立利益均衡和共识生成的组织平台,及时预防和杜绝各类非正常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的发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从而缓解矛盾,化解冲突。
  二、社会治理边界的逻辑内涵
  探求社会治理的边界问题,需要在逻辑和实践中澄清认知并成为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前提。第一,治理理念和方式所意欲达到的善治目标,本身存在一个基本的价值共识和利益底线,即宏观层面的治理边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而在全社会达成的价值和利益共识。第二,在治理所涉及的多元治理主体中,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其主要方面,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超越了彼此的底线,实质上造成了边界冲突。第三,治理的根本目标在于维护公共利益,以往的研究往往过于强调政府公共权力对于民众权利的侵害(当然这是必要的),但是,民众不合理、不合法的利益诉求行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僭越了公权力部门——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边界而损害公共利益且彼此相互强化。第四,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我们以往常常过于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权不可任性”,而实际上,对于民众个体的权利维护和利益诉求,对于不同社会群体(或阶层)之间的利益也需要界定合理的边界,目标就是不损害公共利益并最终走向法制化轨道,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尊重官民彼此的价值和利益共识,求得最大公约数。
  (一)共识达成:从元意识到边界意识的哲学考察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认识论上坚持绝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