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9月下期

生产力视角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选择/周翠英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翠英 日期:2019-09-06 17:52:12
而文化的精神价值、独立性则逐渐被人们忽视。反映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文化产业向农村渗透,消费文化的侵蚀、传统文化的变异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日益消解其精神价值的弘扬。
  三、生产力视角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能停留于“文化”本身来探究,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整体性视域来观照,从生产力是社会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理论原点出发来思考,从文化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特殊属性来推进,真正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作用,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成为有力支撑。
  1.从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中明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理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乡村生产关系表现形式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其传承与发展脱离不了这一因素制约。同时,文化是否具有传承价值,最终取决于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方向,是否适应先进生产关系的要求。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文化振兴,从根本上讲,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需要。因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应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要求,把握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背后所反映的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方式,并在现代生产背景下加以优化提升,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从而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奠定基础。比如,优秀传统文化中睦邻互助的理念,反映了传统农耕文明中,由于生产水平较低,需要集体合作的生产关系。传承这一文化,可以探索将这种集体合作关系与现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互助经济等模式相结合,让这种文化理念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实现创造性的传承发展。
  2.从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属性中明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当前,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乡村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文化的地位、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带来新的冲击。任何一种文化都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文化从本质上讲,总是统治阶级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文化振兴,就必须解决好价值取向问题,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大背景下来推进。
  3.从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形态找准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当前,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资源,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变量,逐渐被纳入生产要素。“乡村文化资源是具有开发潜力的物质性或非物质性存在。”[1]正是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显性的方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进入现代社会生产分工,从而实现自身的传承发展。当前,随着本土文化价值观的复兴、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和群众经济利益诉求的变化,乡村优秀文化发展传承有着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在宏观层面,针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加大对产业政策、产业组织、产业发展等的顶层设计,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中微观层面,着眼建立起符合现代产业方式的生产、投资、消费体系,让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主的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