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7月下期

新时代干部分类考核机制创新的原则、方法与路径/屈晓东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屈晓东 日期:2019-07-08 16:26:47
权重明显“缩水”,考核不做GDP排名,不再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三)干部考核新标准:绿色、可持续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干部要树立“绿色政绩观”。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凸显,成为让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山”。要以主体功能区为导向,按照“分圈层、分板块”的思路,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体系。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主体,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重点考核领导决策责任。要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对突破生态红线的行为一票否决。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在产业发展和公共事务方面,引导生态损益相对明确的区域加强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二、新时代干部分类考核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考核公平是分类考核的出发点。从本质上看,考核过程是由感知、注意、学习、记忆、表象、推理、问题解决等构成的认知过程。考核程序公平,被考核者会受到更多的考核激励。公平是考核激励的动力。激励的效果必须回到被激励者的自身利益需要上才会显示出来。干部考核的目标是在保证简便、可操作的基础上,确保考核起点的公平、考核程序的公开和考核结果的公正,通过考核的公平性来增强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的公平性是激发考核对象工作动机的因素和动力,起点公平是考核公平的前提条件。考核的起点公平是指领导干部应在同一起跑线上设定考核内容。起点不公平容易带来干部对考核结果的不满。考核结果的可信度不仅取决于考核指标的信度和效度,而且取决于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的心理因素。考核程序公平与考核结果公平同等重要。考核的过程是收集、整理和分析考核信息,并做出专业考核判断的过程。相对考核结果公平而言,考核程序公平更容易影响领导干部对考核结果运用于干部选拔和任用过程的认同度。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的难点是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权重。分类考核变“一刀切”为“分类比”,从“千人一面”到“分类综合”,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有利于提升干部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使不同区域的干部都能够发挥积极性。传统“一刀切”的指标设定方式无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路径的差异,容易引起各区域同质化竞争。采用同质化经济指标考核导致地方经济无序竞争和违规开发。干部分类考核在指标选取和指标权重上体现出差异性,根据区域发展的阶段特征、资源禀赋设立考核指标和权重,提高了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考核结果的准确性,避免了“跑步的和游泳的比赛”,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对同一类指标,根据不同区域的主题功能区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来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引导干部根据区域发展具体情况,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避免一拥而上抢项目的恶性竞争。同时,可以减少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马太效应”。
  (三)一致性原则
  分类考核是将差异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有机结合,考核指标兼顾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发展定位差异。干部考核一致性是干部考核体系的核心,只有在遵循考核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施分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