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7月下期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行政执行力文化创新——基于GVIIRRTCQ模型分析/杨小虎 张 韬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小虎 张 韬 日期:2019-07-08 16:13:45
以往,必然会有助于执行力的提升。
  3.行政执行力文化的利益再解释。利益作为经济学上的概念,往往会存在动机上的因果联系;作为行政执行力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一,对利益进行重新阐释将有助于行政执行力文化底蕴的提升。对于行政执行而言,执行主体摆脱不了“经济人”的社会属性,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私人利益,这样就会与公共利益产生冲突。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冲突的发生呢?一些理论认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只有存在理性思维才会产生协调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利益进行重新定义,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扩大并达到能够影响执行主体的程度,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动力,即共同愿景,这种愿景超脱于个人利益之上,是整个行政执行主客体的共同愿望和理想,它使得双方愿意齐心协力地执行好相关政策,进而提升执行力的效率。
  4.行政执行力文化的技术更新。行政执行力文化的技术并不是工具意义上的解释,更多地可以理解为一种手段。执行主体对手段的选择将会影响执行的效果。目前管制、监督依然是行政执行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的选择表明执行主体的认知还停留在管制型政府的层面,这就要求通过技术的更新来将执行主体的认知引导到治理的层面上。由于治理强调协同性,因此,执行主体要通过平等协商、经济诱导的方式来实施执行过程,要不断发挥集体精神,实现主客体的良性互动。行政执行力文化通过技术更新将会增强执行合力,创造良好的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流动性。基于认知的转变,行政执行力也将会缩小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偏差,实现共赢。
  5.行政执行力文化的激励完善。执行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观念,会对执行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会影响执行主体的心态。执行主体的心态表现为执行的意愿、激情及态度,因此,如何培养执行者的积极心态就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普遍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激励来完成对执行主体心态的塑造。行政执行中的激励要达到一种“竞合”的状态,即执行主体与目标受众之间由冲突走向合作,就需要执行主体具有强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充分发扬自己的奉献精神,不断向着“竞合”的状态转变。
  6.行政执行力文化的评估优化。行政执行力的实施结果的好坏依赖于对执行力的评估。目前对行政执行力的量化评估一般采用定性加定量的方式进行,如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观地反映执行主体的执行效率,但由于各量化评估方法之间的互斥性,以及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从而导致对行政执行力的评估呈现出多种可能,这样就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判断标准的选择。因此,要通过行政执行力文化构建一个具有共性且适用性强的评估体系,优化绩效考核标准,使得执行主体的执行意愿得到提高,最终解决执行不力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69.
  [2]张韬,杨小虎.行政文化创新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5):132-135.
  [3]曹堂哲.公共行政执行的中层理论:政府执行力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05.
  (图表详见杂志)
 
  责任编辑 姜佩亚  
  E-mail:ldkxjpy@163.com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