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0月中期

“和谐”政治思想对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郭佳鑫 雷巧玲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郭佳鑫 雷巧玲 日期:2018-10-08 11:52:48
种均衡。”[2]25“中庸”即不偏激、不保守,实质是保持事物稳定的量变过程,追求人性中理性的状态,维护“和谐”的发展状态。此外,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表达出人要实现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和谐”愿望,是一种崇高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墨家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处世原则,主张“兼爱”“非攻”,希望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友爱、和善关系,努力达到社会和谐的愿景。
  (二)“守和”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不同的思想流派均试图用各自的政治理念来形成稳定有效的治理结构。以儒、道、法为代表,儒家提出通过“君子”在位实行“仁政”来形成“守和”的治理结构,道家提倡通过统治者“无为”来实现“守和”。司马迁评论道家时说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与道家颇有渊源的法家认为“无为”是一种“君道”,如《韩非子》中所讲:“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在设定好规矩和规则之后,君主不应指挥臣下具体如何去做,而应建立起一套赏罚严明的制度,告诉臣下目的即可,以充分发挥臣下的才能。如果是“以有为”,统治者不是处“无”,而是占“有”,那就会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就无法总揽全局。因为任何“有”,不论如何广大,总是有一定范围的、暂时的、局部的,只有“无”,表面上是空洞的混沌整体,实际上却优胜于“有”。这正是君主所应处的无上位置,所应该采取的统治方略,也是“守和”治理结构的有效形式。
  (三)“持和”
  “和谐”治理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治理方式的选择,即通过“持和”,掌握恰当的治理方式。首先,“定名”“尚同”。《尹文子》指出:“名定则物不竞,分明则私不行。”确定事物间的界限,维持稳定的秩序,是实现“和谐”治理状态的前提。墨子“尚同”思想要求社会成员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观念、统一行动,统一于“上”,即统一于最高统治者。如《墨子》中指出,“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其次,“节用”、重“平均”。墨子强调“节用”,希望统治者一切衣食住行,只求满足基本需要,反对铺张浪费。儒家注重“安民”政策的制定,认为实现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就必须高度重视“平均”。《论语》中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再次,“尚贤”而“共治”。《孟子》讲“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而如何成为贤能,儒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培养模式来实现。墨子特别强调通过“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墨子所提的“尚贤”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2]53。
  二、传统政治文化视域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困境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综合运用社会力量实现“善治”目标。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