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月中期

宋襄公霸业悲剧的成因探析/齐宁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齐宁阳 日期:2018-02-06 10:07:11
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只有把握住时代的主流思潮,才能生存并赢得胜利。时代的骤变不会再留给宋襄公更多喘息的机会,迂腐不化的思想只能酿就其令人唏嘘不已的悲惨结局。
  宋襄公的思想保守、因循旧礼还体现在令邾文公杀人祭神上。公元前641年,在宋国召集的曹南之盟上,宋襄公因国国君迟到而命令邾文公杀掉侯去祭睢水之神。以人祭神,这种原始的做法与殷商时期的人殉制度相似。到了春秋时期,这种野蛮的思想已被革除殆尽,然身为一国之君的宋襄公竟然还在遵循。这无疑再次证明宋襄公的某些思想观念还一直停滞在殷周时期,他拒绝吸收新思想,深陷旧制礼俗的泥潭不能自拔。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其霸业的悲剧因子。
  二、帅才不足,指挥乏术
  春秋时期的过渡性表现在军事上就是战争指导观念的深刻变革,尚礼节和尚诈术并行而立。在新旧战争观念的嬗变中,尚礼节的战争观正逐渐让位于尚诈术的战争观。而宋襄公却依旧拘泥于传统的战争礼节,对于新的军事谋略熟视无睹。作为一个军事领袖,宋襄公指挥能力不足,决策单一,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这也是其霸业悲剧的原因所在。
  战争指导思想的变化引起战争方式和规范的巨大改变。孟子曾言:“春秋无义战。”[2]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时代,战争已成家常便饭。在多次的实战过程中,为了求取胜利,越来越多的战争手段得以发明,如远程奔袭、迂回包抄、歼灭战、伏击战、“半渡而击”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等成为先进的战争指导观念。“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3]这种传统的作战准则已经遭到多数人的践踏。正义战越来越少,战争的手段日益丰富,兵法日渐诡道。正如班固所言:“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4]那时,“识时务”的军事领袖多擅长权谋诈术,不惜一切去攫取最大利益。与此同时,战争的残酷性也空前升级,战场成了血淋淋的角斗场,几乎看不到“军礼”的影子。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必须懂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抓住有利战机,一举歼灭敌方。也就是说,在战时状态下,领导者必须反应机敏,稍有迟疑就将引火烧身。但在关乎其霸业成败的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却两度拒绝目夷的正确建议,错失最佳战机,大败而归。
  由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指挥失利,可知其军事才能的欠缺。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在楚强宋弱的不利形势下,遵照“不鼓不成列”的传统规则,宋军必败无疑。目夷深切地认识到,要想取胜,就得在战术上做文章。因此,在楚军“未既济”之时,他果断地建议宋襄公开战,但宋襄公认为这样不道义。当楚军“既济而未成列”之时,宋军若能迅速击之,或许还能打楚军个措手不及,成败也将另当别论。于是,目夷再次建议开战,但宋襄公依旧不许,一味坚守“不鼓不成列”的战争信条,结果宋军大败。在战时的危急关头,宋襄公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想的是如何以最小的损失、最快的速度克敌制胜,而不是考虑敌方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