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月中期

2018年1月(中)学术推介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领导科学 日期:2018-02-06 09:12:25
  隋斌斌在《政府官员的身份均衡与政治信任建构》一文中指出,在制度性补缺的改革和转型过程中,中国催生技术官僚,但受各种因素所限,官员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其技术性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政治性。技术官僚解决不了总体政治构架转型的问题,尽管能够促进行政过程的理性化、技术化、专业化,但其对政治性元素的依附性特质使得行政组织理性化依旧很难实现。在“政治—技术”之下,中国官员必须在技术理性和政治理性之间不断寻求均衡。官员的政治性身份和技术性身份不是截然分立的,二者势必是交织在一起的。基于“政治—技术”身份均衡,中国政府官员的政治信任建构分为两个维度:道德信任维度和策略信任维度。政治性身份的存在意味着中国官员道德信任的建构不仅具有基础性,而且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技术性身份的不可回避性则意味着转型期中国官员策略信任的建构,必须回应官员对现实政府治理技术层面的思考和疑问。转型期政治具有的多层面的不确定性特点更意味着单纯的道德信任路径或策略信任路径很难客观描述和解释官员的政治信任问题。当下中国官员政治信任中道德信任和策略信任的构建,尤其是策略信任的构建,将直接影响官员道德信任的基础,而策略信任往往与官员具体行政行为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官员政治信任治理的契机在于官员自身对政府过程影响力的感知,即政治效能感的建立和维护。在很大程度上,政治效能感的建立是能够有效联结官员身份的政治性和技术性,以及官员的道德信任和策略信任的关键点。而这种政治效能感在现实中的表达往往和官员对政府过程的制度化参与结合在一起。诸如“党内民主”“民主科学决策”等实践将对官员的政治信任构成直接影响。
  陈宝玲在《缚控与离心:强镇改革困境缘起机理的一个解释框架——以县镇改革逻辑冲突为分析视角》一文中,从县镇改革逻辑冲突视角分析指出,乡镇政权孱弱的格局引发乡镇治理复合性危机,为提升乡镇治理和服务能力,强镇改革被纳入政策议程。改革显著提高了乡镇政权的治理服务能力,但同时也面临资源短缺和机制障碍等困境。困境形成的一个核心原因是县镇间“缚控”和“离心”改革逻辑的冲突。目前,县依旧在县镇关系中占据优势地位。强镇改革虽然落实了乡镇自主权,提升了乡镇政府的自主行动能力,但改革并未改变县镇间的纵向隶属关系,也未撼动县在双方关系中占据的主导优势地位。不管是县管镇的棘轮效应,还是改革进程中具体制度的微观设计安排,县对乡镇依然留有较大的缚控操作空间。出于维利本能,县凭借优势地位和自主操作空间,以自身的缚控逻辑压制并替换乡镇的离心逻辑,导致乡镇的离心逻辑只能在县缚控逻辑的死角内发挥作用。最终,旨在增强乡镇政权治理和服务能力的改革初衷逐步偏离为以县的意志为主导,进而引发权限下放“钟摆效应”和“选择性强镇”等改革困境。消解县镇改革逻辑冲突,有赖于构建县镇利益均衡的改革新模式。后继改革实践中,中央和地方省市政府在加强规范县下放改革资源行为的同时,可制定并实施改革镇绩效考核同县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相挂钩的“捆绑政策”,给予县必要的财政补贴和政治晋升等补偿措施和激励政策。最终,强镇改革视域下的未来县镇关系,应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基于共生思维和协作视野,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