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2月中期

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对策/贾 博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贾 博 日期:2018-02-01 18:53:52
总体目标的问题。不少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完成类型划分、继续保留事业单位序列之后就停步不前。有的单位尽管实行了聘用制,但是存有走过场的问题,仍然是实际上的身份终身制,并没有真正形成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人浮于事、效率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单位尽管实行绩效工资制,但是存在变相执行的问题,没有真正发挥绩效工资奖勤罚懒、鼓励创新的作用,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和做法依然盛行不衰。在财税政策方面,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管理缺乏弹性和政策创新,不少专业技术人员面对科研经费报销问题一筹莫展。
  二是政事关系调整不到位。回顾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政事关系实际上一直是改革的主线。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依然面临着政事关系调整不到位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行政化倾向。在改革实践中,尽管反复强调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但是政府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依然是行政化的路径依赖,将公益类事业单位作为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组织进行管理,重视行政控制,缺乏有效引导。在评价体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专业技术人才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过于行政化,造成行政权力干预学术资源和利益分配的不良现象,影响和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二,自主权不足。公益类事业单位在人才选拔、岗位调整、绩效工资分配等内部管理方面缺乏自主权,政府部门习惯于以管理下属单位的方式管理公益类事业单位,造成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灵活,难以体现自身特色和需求。有的单位尽管采用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但是政府的管理方式依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没有形成自主决定、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三是资源配置方式不科学。与所有组织一样,公益类事业单位实现组织目标、履行组织职能需要相应资源条件的支持和保障。从改革进程来看,有两个方面的资源配置方式影响了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其一,资金来源过于单一。长期以来,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由于行业领域和准入门槛的限制,一些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公益服务,还没有形成多渠道资金共同促进社会公益服务发展的良好局面。其二,编制弹性不足。公益类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方面弹性不足是制约改革的瓶颈性因素。尽管文件规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继续实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可以探索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但是在改革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数额核定多年不变,没有随着职能变化和现实需求而变更,编制相对固化,无法有效整合利用,而且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有的单位将编制作为吸引人才的筹码,并将其与人员的身份、资格和权利挂钩,造成编制管理的异化,影响工作人员的组织归属感和工作创造力。
  三、公益类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公益属性的引领作用。根据《意见》的要求,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公益服务质量和完善公益服务体系。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应遵循和强化公益属性,并以此引领改革进程。对公益类事业单位而言,公益性是组织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为维护、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从理论上来说,公益类事业单位坚持公益属性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公益类事业单位承担着生产大量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社会责任。如果人们简单地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