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9月中期

“经济人”假设的方法论批判及启示/沙靖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沙靖宇 日期:2017-10-16 11:02:07
利益最大化。这实际上印证了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基本主张,即社会行动产生于个人的行为,一切利益和价值均以个人为准。由此,“经济人”假设所刻画的人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存在物,是一个无须与他人发生任何关联即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偏好选取行为手段,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存在物。因此,个人主义构成了“经济人”假设的方法论基础。
  立足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经济人”假设在人性认知上是存在一定缺陷的。首先,人性的抽象化。人性本身存在着情欲、意志、理性、感性、道德、利己等多种属性,而“经济人”假设将其中某一方面抽象为人性的全部内容,变成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由此,“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性先天就是恶的、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为此在管理实践中就应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抑制人的懒惰性并激发其逐利性。其次,人性的个体化。完全从个人主义的立场来考察人性,把人仅仅当作经济动物或管理工具,导致人的机械化与物化。这实际上仅仅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言,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关系的存在物。仅将人视为个体的独立存在物就会在管理中只注重物质利益刺激而忽视人的心理、社会、文化需求,就会忽视人作为伦理关系或组织成员存在的意义。再次,人性的静态化。“经济人”假设是从物化的角度来认识人所具有的特性,其在认识方式上是一种模式化的静态认知,其所揭示的人性特征也只是人性的静态表征。事实上,人性是一个不断生成、变化、超越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不确定性、开放性的富有历史意义的存在。仅就“经济人”假设关于人的理性特征而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理性或工具理性,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实践活动的拓展,呈现出相应的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特征。因此,管理绝对不是建构一种具有确定性意义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对人的理性化管理,相反,应考虑人性的动态内涵,满足人性的多样化需求,建构权变意义上的管理,而防止管理模式的僵化。总之,“经济人”假设展现的是一个抽象个体的人,存在着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解释困境。例如,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推理得出的个人理性选择无法集结为公共利益的结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悖论,这都印证了方法论个人主义所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四、“经济人”假设批判的方法论启示
  对“经济人”假设进行解读并批判,并不意味着对“经济人”假设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对“经济人”假设缺陷进行揭示的基础上,为解释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思考框架,从而给予管理学人性假设的逻辑定位以方法论启示。
  其一,应超越“经济人”假设的思维模式。“经济人”假设遵循的是一种确定性的、封闭的思维模式,其预设了一个确定的、一成不变的价值目标的客观存在,进而按此逻辑进行理论建构与结论推导。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主义思维模式,这种理性主义思维模式具有工具性、标准性、确定性、普遍性、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可重复性的特征,其对于管理学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具有重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