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7年8月中期
事业单位构建良性竞争与合作机制研究/庞倩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庞倩华
日期:2017-10-16 09:41:15
贡献等因素来决定。作为单位内部可以进行二次分配的薪酬,奖励性绩效工资是单位对职工进行激励的有效手段,运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杠杆来调节和促进单位内部职工间的良性竞争和高效合作,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对整个单位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虽然对工作人员及领导层进行年终考核,但相当一部分单位却没有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详细考核办法,一年一次的年终考核也只是走过场的形式。考核结果不能在薪酬上得到明显体现,绩效管理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也失去了意义。考评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仅不利于单位良性竞争和高效合作机制的构建,而且影响整个单位发展目标的实现。
(五)团队合作意识淡薄
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提到团队合作,很容易联想到的是企业中的团队合作,而不是由政府“包养”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团队合作。由于制度的问题,造成了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不愿意与人合作分担工作、工作中出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表面和气背地互相拆台、不愿为别人提供自己职责之外的帮助等各种团队合作精神缺失的现象。团队合作精神的缺失和责任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严重破坏了其在社会中的公众形象。
二、事业单位良性竞争与合作机制的构建
(一)加强竞争意识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反映了各种市场活动间的有机联系,竞争的直接作用就是提升交易的质量。竞争作为一种动力,不仅存在于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之间,而且存在于同系统的各单位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事业单位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不相适应。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逐步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在人员聘用和薪酬发放方面打破了能进不能出、干与不干、干多干少都一样的不合理局面。在引入竞争机制之后,竞争环境的营造使工作人员有了危机意识,能够促使职工及时调整工作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同时,竞争机制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更具活力和创造力,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保障了全面、优化的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
(二)深化用人机制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发展的新型用人机制。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各类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真正做到按岗定人。
单位进人实行公开招聘。由人事部门公布面向全社会的招聘信息,实行公开招聘。公开招聘能够避免事业单位采用特殊方式招聘非所需的专业人员,而真正的专业人员得不到公平竞争机会的不良现象。与竞聘成功的人员签订聘用合同,通过聘任制度转换用人机制,由国家用人转换成单位用人。
单位内部岗位实行竞聘上岗。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实行聘任制,各级管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竞聘上岗的意义不在于提拔新人,而是利用竞聘上岗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根据绩效表现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制度。竞聘上岗的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绩效目标,就需要重新聘用新人,这就为竞聘上岗者明确了工作目标,施加了工作压力,使竞聘上岗选拔领导干部的效用得到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