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7月中期

基于集体行动理论的区域公共物品供给难题及其破解之道/吴光芸 王 灿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吴光芸 王 灿 日期:2016-07-13 10:11:05
,这使得地方政府在合作的过程中被动大于主动。此外,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对区域公共物品的需求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合作动力也就因需求差异而减弱。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预期总收益大小和不合作状态下产生的外溢性收益大小的比较是行动者决定合作与否的关键因素。近年,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省市的合作“务虚”,主要原因就是三省竞争的成分大于合作。其次,以促进地方政府合作供给区域公共物品为导向的政绩评价体系尚未明确制定。由于地方政府之间没有纵向隶属关系,所以其合作或者是靠利益驱动,或者依赖中央政府的安排、命令、鼓励等措施[2]。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供给区域公共物品时往往把各自地区的利益和政绩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这种区域内各行政区各自为政、公共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不清及地方政府间公共物品配置范围界定不明等问题加剧了区域政府的不合作状态。再次,随着合作区域范围的扩大,区域合作供给公共物品的动力开始减弱。奥尔森提到,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集团中个体数量增加,集团中每个成员获得的收益占集团收益的份额就会减少,无法达到供给的最优水平。区域公共物品在提供时也是如此,合作供给区域范围越大,合作的行为者数目就越多,而合作者的数量多少又直接作用于合作收益及合作成本的分配结构。通常来说,合作中成员数量增多,平均收益相对就会减少,最终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时需要克服的障碍就会扩大。
  (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陷入囚徒困境
  在合作供给区域公共物品中,地方政府在合作的收益和成本问题上展开利益博弈时,容易陷入囚徒困境。表1的博弈模型从静态方面分析地方政府在提供区域公共物品时的选择,展示了地方政府利益博弈陷入囚徒困境的情况。假定某一区域内只有两个实力相当的地方政府甲和乙,数字6、2、8、3分别表示二者在选择供给与选择不供给时的获益量。其博弈模型具体如表1所示。
  当地方政府甲和乙均选择供给策略时,除去供给付出的相关成本费用,双方仍可获得供给公共物品所带来的6个单位的收益;当双方都选择不供给策略时,二者无须承担供给区域公共物品的各种成本,此时双方均可得到3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仅由政府乙供给,则乙需要承担全部成本,地方政府乙的收益将比地方政府甲减少6个单位,而地方政府甲通过“搭便车”享受到区域公共物品带来的效用,其收益将比二者都不提供时还要增加5个单位;同理,若由甲政府单独提供,乙政府也将获益8个单位,而甲政府只能获益2个单位。因此,无论地方政府甲选择供给与否,地方政府乙都会坚持不供给这个最优策略。同理,不供给自然也是地方政府甲的最佳选择。这样,地方政府甲和乙就陷入了要么都提供要么都不提供的囚徒困境。
  地方政府在合作供给区域公共物品时还会由于信息不对称陷入囚徒困境。有效信息在经济学中常被当作一种资源,掌握较多的有效信息就意味着容易获得政绩,而缺乏有效信息就意味着利益受损。因此,在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时,各地方政府会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去占有较多的跨区域合作信息,甚至不惜封锁、垄断及散布虚假信息。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各地方政府一般掌握了大量自己所管辖区域的资源信息,对其他地区的资源信息却知之甚少,因此在做决策时往往从自身掌握的资源信息出发,无法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