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1月中期

社会转型与儒家传统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解析/席伟健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席伟健 日期:2016-03-14 15:18:01
于“反思的现代化”,古人今人可谓心同理同。
  另外,在政治文明和现代社会价值观建设领域,个人自由与共同体秩序间的两难困境一直是挑战所有现代与前现代社会和国家的宏大思想主题,归根结底,自由与秩序这两个诉求所意涵的内容本身是冲突的。托克维尔对个体自由的强烈维护和对原子个人主义的严厉批判,已经显出这种矛盾不可解决的性质,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民主建设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的基点。一旦现代社会的秩序以人意(民主)支撑的伦理原则和政治制度对象征资源的分配裁定成为正当性基础,建构自由的秩序简直就是难以想象的,韦伯所谓“斗篷将变成一只铁的牢笼”表明了自由与秩序的两难[8]60。
  因此,对于西方政治传统中一些重大而基本的原则的探讨,还远远没有结束。对于当代中国的情况,首先,不能简单地以“国情论”的老调否定一切改革的努力;其次,必须对西方政治乃至文明的传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发掘,并结合本国实践,为既往传统的继承与新传统的开发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五、结语:如何实现东西方价值观念认知范式的融会贯通
  作为一个研究当代中国政治问题的学者,笔者从中国方面来考虑各种传统价值观的碰撞问题,这是由东方“历史叙事中心主义”文明模式的特征所决定的。所谓历史叙事,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方人的根本方面,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史家文化,详密的历史记录使得中国人对于“祖宗之言”有着宗教般的敬畏情绪,拿来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法则。
  关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式思维方式的固有缺陷,黑格尔(2016)也做出过并非毫无道理的批评,“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这样的评价也许有些偏颇,因为中国历史发展乃是遵循了自我的理性的,有自己的逻辑。
  总之,对于任何社会科学研究,不管什么问题说到底都是一个价值的问题。西方社会早已进入后现代工业社会的风险时代,而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现代化还远未实现,很多西方民主社会热烈探讨的问题如果直接被拿到当前的中国来讨论,很可能会造成一种时代错置的谬误。所以,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制议程”、架构重组乃至价值观的重新塑造中,我们不该拘泥于古今中西之争,而要抱取长补短的心态,既不必妄自菲薄,又不可不加分辨地盲目认同。至于如何从古今中外的各种形式的传统中发掘适于当代中国国情的精神及制度资源,如何认识那些传统,就是中国所有具有相同问题意识的知识人目前所需要做的理论探索工作了。
  
  注释:
  ①这是日本学者、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好在其《近代的超克》一书中所利用的术语,表达一种东方知识人在面对西方世界引领的现代化潮流时所持的挣扎与矛盾、努力寻求新出路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张永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路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3):56-5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徐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功能论析[J].齐鲁学刊,2013(6):66-71.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