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如何规避干部辞职“旋转门”现象的负效应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徐振华 日期:2018-01-31 19:02:52
  “旋转门”一词,源于西方公共行政伦理专家的命名,用以描述“个人在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双向转换角色、穿梭交叉任职的制度和现象”。也就是说,人才在政界与商界的双向职业中转换。“人各有志,不可强求”,而且择业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所以,无论干部辞职,抑或“旋转门”现象,本身均无可非议,不应列为干涉与规避对象,可一旦“干部辞职”遇上“旋转门”,其中暧昧关系便讳莫如深,应当提高警惕加以规避,防止其化作腐败转移新通道。
  一、干部辞职“旋转门”的动机类型
  1.发挥“余热”。领导干部,尤其是掌握着一定公权力资源的领导者,在职时位高权重,公权力的频繁行使不仅助长了其个人威望,而且帮其织就了一张广泛的人脉关系网。随着这张网不断扩张所显现出的比较优势,相较于循规蹈矩的体制内生活,“风光无限”的体制外生活更充满了诱惑力,干部辞职的“旋转门”就此被打开。在辞职初期,干部的权力状态就如同一块刚从火炉上取下来被烧得滚烫的烙铁一样,会持续发热一段时间,然后才能逐渐冷却下来。有的干部正是看中了这个“余热”,辞职后充分利用尚未降温的剩余公权力资源,为个人谋取私利。
  2.兑现“期权”。期权,本属经济学名词,也称选择权,此处借指领导干部为规避公权力交易立即兑付所致的不利后果,故意推迟获取收益时间,待离职后再变相收取利益的一种行为。领导干部离职前,手中握有的公权力对绝大多数私营企业的“生死存亡”起着关键性作用,私营企业为获得“特别关照”,很可能暗中与干部达成权钱交易,身处官场的干部出于体制束缚与舆论监督,不敢贸然兑现收益,于是期盼有朝一日辞职后去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份好处。当然,即使辞职后领取,也不能操之过急、过于直接,因为风险太高,所以大多假以在私营企业中任职,以薪金的方式“名正言顺”地兑现当初的那份交易收益。
  3.借机“洗钱”。洗钱,即将非法所得融入合法经营过程或私人银行账户,从而掩盖其真实来源、将其合法化的行为过程。一些腐化堕落的干部在任时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各种渠道收受大量钱财,导致其实际拥有的钱财远超合法工资收入所能达到的数额。在势如破竹的反腐浪潮中,出于惧怕不法财产被发现的巨大压力,如何为超额的这部分非法财产披上一件合法外衣,这是其不得不慎重对待的一个问题。于是,他们借助辞职这扇“旋转门”,离职后到私营企业任职获取高薪,或者借助创新创业“大旗”开办企业获取所谓正当收益,将非法所得合法化,达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洗钱目的。
  二、干部辞职“旋转门”现象的危害
  1.毒化为官心态。心态是人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观体验与反映,对人情感、思想、欲望、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领导干部为何要为官?一个积极正当的心态自然是全心全意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干部行使公权力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和服务于公共利益。干部辞职“旋转门”现象的危害之一,便是会打破领导干部这种正当为官心态的内在平衡,扭曲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从政观。犯罪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破窗效应”,该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