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从改革的视角看“政府公信力”问题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杭泰斌
日期:2017-06-12 16:11:23
改革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和规律运动之下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改革开放后的节点时期,我国面临着重新总结改革经验,并适时调整改革方向的新挑战,尤其是在经济大发展后,如何做好相对滞后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日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一、问题意识:“政府公信力”缘起
改革是近四十年中国取得巨大发展的关键词。从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开始,到国企改革、税制改革等,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权利意识和政治意识不断增强。同时,随着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和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兴起,政府的公共形象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再加上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对政府能力的要求逐渐清晰和精准,催生了“政府公信力”这样一个评价体系的形成。它不仅包括政府行为获取公众信任、拥护、支持的能力,还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程度、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公信力”是全面反映政府能力和意志的一面镜子。
从近几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在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协调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被现代信息媒介完全展露出来。所以,公信力建设更像是政府的公共形象建设。
公信力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政府的公共权力在时间差序、利益交换等因素的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一种在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信任投资”。这是在政府执政能力之外更深层次、更高标准的公民诉求,直接表达了人民对政府能力和形象的希望。
我们发现改革的对象在与时俱进。从资源社会化分配之初,强调政府执政能力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的欲求表达,到现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公信力要求,政府改革有着向复杂化深入的趋势。改革自身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解决复杂问题。社会改革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都不可偏废。社会改革适用于转变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反之,如果不能够顺应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改革,问题就会日趋明显、扩大,最终影响到改革开放成果的稳固。所以,这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二、改革之法:“政府公信力”的建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增量改革。也就是说,在现有的存量(现存固化体制)之外,先在改革阻力较小的增量上做文章,将增量做大做强,然后用增量来激活存量,起到一个带动效应。所以,面上的事实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率先取得突破的是民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外资经济,然后才一步步深入到对国有企业的改造和国内各种市场要素的建立,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同样,我国在政治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树立新的事务处理理念,是公信力建设需要进行的第一步改革。在前些年的“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