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改革的视角看“政府公信力”问题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杭泰斌 日期:2017-06-12 16:11:23
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改变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所依靠的途径或手段。
  因此,改革需要把社会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改革要对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进行引导、疏解和在一定程度上的缓和。对于“政府公信力”来说,这个方法就是要善于利用好社会各阶层力量,正确地引导舆论的走向。
  当网络社区、博客、微博渐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时,它们带给人们最大的观念冲击就是: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不再有高下尊卑,不再有精英和草根之分,每个人都是能独立思考、有独特认知的个体,每个人的自我都得以彰显。这似乎已经成了网络思维的潜规则,在网络世界浸润的网民早就已经习惯这种观念,所以当他们在网络世界遇到与此相悖的群体性社会事件时,他们的愤怒会格外强烈。
  我们发现,在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对于受众来说,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并不是其关注的核心,其关注事件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心理折射和情绪宣泄,更多的是对事态发展过程中的偏激性行为抱有感情上的价值判断,这就很容易有意无意地向不利于政府的方面发展。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是对不作为、乱作为官员的愤恨,对国家加大反腐力度的期待,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反思,通常容易流于表面而归咎于政府这个最大的责任人。改革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产生的,更需要正确方向上的长期引导,通过理性的言论和行为来反映诉求。
  对于媒体而言,应当保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文明理性形象,不被热点、卖点牵着走,担负起媒体的公共意识和伦理道德责任。对于公众人物来说,更应该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引导普通民众的心理走向,审慎务实、谨小慎微地发表个人观点,真正尽好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需要培养自己的网上意见领袖,客观、公正地评价现实,从根本上避免官民言论“博弈”的格局,形成良性的互动格局。而在言论方式上,媒体的监督必须保持理性,语言可以犀利,甚至一针见血,但不能采取辱骂和人身攻击等不文明方式,这也是媒体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
  处理好公共事件,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重视和善于转移普通群众的兴奋点与视线,及时有效地回应人民的诉求,缓释人民的问责冲动,通过对显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来树立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形象。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白埕埸  
  E-mail:ldkxbcy@163.com  
  电  话:0371  -   63861565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