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单位员工的边缘感危机和中心感获得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易重华 李 晶 日期:2016-12-07 16:01:59
  边缘感,是指一个人自认为被世界抛离而心中怀有的愤懑之感。中心人群、普通人群、边缘人群都可能产生边缘感,只是三者产生的时机不同而已。中心人群产生边缘感往往是在不能进入更深的核心层或者即将退出中心地带的时候,普通人群一般是在进入中心层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境遇每况愈下的时候,而边缘人群则是在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反过来说,中心感是一个人对社会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并愿意勤勉工作的积极情感。正如边缘感并非边缘人群的专利,中心感也并非专属于中心人群。“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古语,都是对边缘人群的中心感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打开了城乡隔离的闸门,使农民有了进城当工人的机会,这些农民工在城市里没有根基,举目无亲,知识薄弱,缺少专业技能,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拿着最低最差的工资待遇,一直被视为边缘人群,实际上他们的获得感并不低,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许,忙碌而充实,因而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拥护者。
  边缘人群往往是容易产生边缘感的人群,他们的权益最容易受到侵犯,因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代名词。他们最能真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历来是文学作品的关注点。近代以来,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意识的发展,边缘人群的命运更是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然而,人们往往用物质层面的、显性的生存状态来作为边缘人的划分依据,而对心怀强烈边缘感的人,即精神层面的、隐性的边缘人则关注得不够,尤其是对普通人群、中心人群中的隐性边缘人,更是容易忽视。其实这类边缘人由于能力、见识、地位较高,他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组织凝聚力、社会稳定性造成的冲击远胜于边缘人群。例如,少数身居一定位置的领导干部,当他们感到和自己经历相似、能力相当的人发展得比自己好时,或者升迁无望时,或者面临退休、即将退出政治舞台时,都会产生强烈的边缘感,有的认为组织亏待了自己,有的认为自己将被迅速地抛到受忽视、受冷落的边缘位置,失落感和担忧感时常困扰着他们。他们虽然仍然身居中心地带,受人瞩目,但是内心深处的边缘感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发展受阻,钱来弥补,这是许多贪官在忏悔录中剖析自己犯罪的思想根源之一,也是“59岁”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边缘感还致使他们产生工作懈怠、无所作为、培植亲信等失常行为,给一个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边缘感让人内心痛苦,对前途悲观,对单位失望,轻则自暴自弃,重则滋事闹事。边缘感无声地销蚀着一个社会和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时甚至导致社会和组织解体。与之相对的中心感则将一个组织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成为员工拼搏奋进的动力,使这个组织无坚不摧、无所不能。正如多样性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一个单位乃至一个社会的人群结构总是会呈现出中心人群、普通人群和边缘人群三种基本的分布状态。让各类人群都能获得中心感,消除边缘感,对一个单位来说是对管理能力的考验,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对文明程度的考验。
  一是要对边缘人群的发展给予适度的倾斜。发展不平衡规律是世界的普遍规律,但是,越是成熟的社会或组织,越不会任由这个规律自由发挥作用,否则就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