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公务员“提前离岗”现象的制度反思与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严昌
日期:2016-09-12 15:46:26
近来,湖南公务员“提前离岗”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13年,河北黄骅就因“62名科级干部集体提前离岗”事件而广受批评。现实中,超过一定年龄的公务员“提前退居二线”也是各地的普遍现象。现在的“提前离岗”实际上是以往“提前退居二线”的一种不尽合理的公开化和制度化尝试。“提前离岗”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缺陷。
一、“提前离岗”现象背后的制度困境
当前,许多媒体对“提前离岗”现象进行了批评,并将“提前离岗”与公务员退休制度扯在一起,纷纷声讨“提前离岗”有违目前的公务员退休制度。但实际上,“提前离岗”真的跟公务员的退休制度关系不大,许多人的离岗只是离开领导岗位,而非退休。“提前离岗”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公务员编制管理、正常升降、考核考察、分类管理制度的缺陷。
第一,导致公务员“提前离岗”最直接的原因是编制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至今尚未确立行政编制总员定额制度,而这个制度是编制管理的最重要制度之一,关系到行政机关运行的成本,是实现行政组织优化和效率的保障。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放弃专业,进入行政队伍,例如,北京市2011年公务员录用人数为4400多人,但同年该市退休或者以其他形式退出公务员队伍的人数却远低于这个数字。我国每年大量招录公务员的制度,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有关,与解决就业、维护政治稳定有关。但这与我国实现机构编制精简﹑控制编制规模的目标是相悖的。一方面,编制总员无定额;另一方面,领导职数有定额。这加剧了领导职位的稀缺性,客观上加大了在职领导“提前离岗”的压力。
第二,导致公务员“提前离岗”的核心原因是正常晋升制度不健全。目前,“职务本位”的晋升规则使得基层公务员上升通道较为单一、狭窄,日渐增多的“空降兵”、用人上的不公平和腐败现象,更挤占了基层公务员苦苦期盼的晋升资源。同时,晋升又受到年龄“一刀切”的影响。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达到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要求,降低选人用人标准或者揠苗助长。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年轻化,一些地方搞领导班子年龄层层递减。到了乡镇,许多主要领导干部过了四十岁就感到提拔无望;到县级,过了五十岁基本提拔无望。另外,目前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状况仍未改变,降职基本会被理解为“有过错”“受处罚”。
第三,导致公务员“提前离岗”的重要原因是考核考察制度不完善。目前,公务员的考核内容不具体、不全面,缺乏针对性,考核方法简单、缺少定量分析、主观性强,考核程序简略、不透明、缺乏监督,这使得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设计的“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辞退”的公务员清退机制因此形同虚设。按道理讲,让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正常离职可以凭借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考察来实现,但从现实来看,干部考察由于时间短促不能深入或谈话对象充当“老好人”泛泛而谈,并不能有效发挥把关的作用。
第四,导致公务员“提前离岗”的基础性原因是分类管理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干部制度缺乏科学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