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沈佳文
日期:2016-03-14 14:41:17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公民环保意识的不断觉醒,促成了国家生态治理能力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高度,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突出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这既为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价值理念和文明形态,呼唤一种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治理架构和行动逻辑。实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更广范围、更大领域内推进生态治理方式转型,提升生态治理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从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角度看生态治理现代化,首先必须厘清生态治理的概念内涵。从狭义上说,生态治理指生态学意义上的对资源与环境的修复和污染防治;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治理更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思想、行为、制度、决策等的总和。因此,生态治理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建设或生态管理有着本质区别。一是权力主体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建设或生态管理主要由政府承担推动,权力主体单一;生态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二是动力性质不同。生态管理是权力部门强制推动的;生态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沟通、协商与合作共赢。三是运行向度不同。生态管理的权力运行是锁定自上而下的;生态治理的权力运行则可以是自下而上的,甚至更多是平行的。四是作用边界不同。生态管理的作用范围以政府权力所能够达到的领域为边界,而生态治理所涉及的范围则以全部公共生活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多。
由此可知,生态治理概念的提出,是符合生态文明社会形态下的国家治理新架构和新逻辑的。衡量一个国家的生态治理是否现代化,主要有以下几个评价标准。一是国家生态治理的观念系统是否现代化。现代化的生态治理理念应具备三个特征:理念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理念的包容性和共享性,理念的根植性和开放性。二是国家生态治理的结构系统是否现代化。其基本要素是:治理主体框架合理,权力界限清楚明晰,制衡机制科学有效。三是国家生态治理的制度系统是否现代化。现代化的生态治理制度系统包括制度体系规范化,制度体系高效化,制度体系法治化。四是国家生态治理的能力系统是否现代化。国家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体现于运用相关制度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水平,其本质要义在于如何更好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而治理步调协同化,治理成本最小化而治理效果最大化,治理手段信息化而治理水平科学化,治理机制市场化而治理理念社会化。
二、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与传统的生态管理体制或生态建设手段不同,国家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政府治理和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空间。它更多强调生态治理从思路、目标、体系、方式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