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西方信任理论对构建上下级信任关系的启示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慧琪
日期:2016-01-30 14:06:39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信任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和研究,产生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部分学者还针对中国信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这些学术成果对我们构建上下级信任关系、降低组织运行成本、提高管理绩效、推动文明诚信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值得深入系统地学习,有所甄别地借鉴。
一、西方信任理论
1.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信任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烙印,主动信任处于现代新式社会团结的本源地位。当代西方著名社会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信任理论。他认为,伴随着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简单现代社会转型到风险社会,“人对系统的信任”将逐渐代替“人对人的信任”,积极主动的信任将代替被动的信任,也就是说,信任的类型和机制将随着现代性制度的展开而产生重大的变迁。他指出:“主动的信任必须得到强有力的对待和维系。从亲密的私人关系到全球化的交互系统,主动信任在各种情境中都处于新式的社会团结的本源地位。”这也是应对不能被完全控制的现代性社会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安东尼?吉登斯之前,德国当代杰出社会学家卢曼对信任的概念和类型都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信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身从属于特殊的规则系统。信任在互动框架中产生,互动既受心理影响,也受社会系统影响,而且不可能排他地与任何单方面相联系”。
2.信任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信任是一种稳定的来自心灵深处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状态。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对信任问题开始了心理学研究,开创了心理学研究信任问题的先河。他进行了非常著名的囚徒困境实验,着眼于解决其中的冲突,发现人与人之间信任与否可通过博弈双方是否合作反映出来,人际信任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影响的因变量。在卡尔?多伊奇之后,心理学家霍斯莫尔、罗特尔、怀特曼、阿兰?佩雷菲特等对人际信任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他们认为,信任并非由外在的刺激变量决定的,而是内在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熏陶和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是人的一种品格,“是命令不来的,它源自我们的心灵深处”。信任问题的心理学研究继承了北美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主义传统,认为信任是“一种心理上的状态,是一种在对某一愿望或行为带有积极期望的基础上,愿意接受打击的心理状态”。
3.信任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信任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西方经济学家主要立足于“经济人”理性假设,从成本收益计算及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考察信任问题。宏观层面上,阿罗(K.Arrow)、希克斯(F.Hicks)等认为,信任是社会经济运行必需的润滑剂和交易行为的基本要素,很多国家的经济落后都与人们彼此缺少信任相关联。信任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反过来社会信任程度也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微观层面上,克瑞普斯、阿克洛夫和阿克斯罗德、马斯金等探讨了信任的建立、维持与演化机制,分析了社会信任水平的动态决定过程。诺斯认为,相互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Williamson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出发,在有限理性和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