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理性视角下公民认同的大领导观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柴宝勇
日期:2015-03-05 18:26:28
无论宏观层面的国家、民族、政党、政府,还是微观层面的组织、企业、社团,都需要优秀而有影响力的领导者。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领导者,其影响力不仅仅要从职位上体现,更要从人格魅力上体现。那么,如何让被领导者(公民、组织成员)认同你的领导,就成为领导者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从政治学上讲,好的领导者要让公民认同你提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往往集中体现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从管理学上讲,好的领导者要让组织成员认同你提出的组织愿景与组织文化。这是一个大领导观的视野。
一、理性还是非理性:认同的基础
谈认同组织或者领导者的价值观,首先要解决认同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这一问题。如果认为认同是非理性的,其就是一个由以前的生活环境、家庭熏陶、生活经历、工作阅历等决定了的心理依附。这种认同与逻辑无关、与理性无关,不需要更多的学理阐释。就像爱情一样,“爱就是爱,没有理由”。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认同是理性的或者说更多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是需要理由的”,这种理由就是利益或需要。
这两种基本思路决定了我们建构认同的思路差异。如果认同是非理性的,我们就可以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外推”思路,即从一种先验的理论前提出发来演绎出一整套运行规则和制度理路。这种理路所达成的认同共识,往往需要借助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组织培训等较具强制性的手段和方式,主体往往带有明显的强权色彩,客体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如果认为认同是理性的,我们就需要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内生”思路。这种思路主张充分尊重当代存在的“合理的多元论”之事实,对于各价值主体之间的各自认同和观点不采取强权的方式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理性对话实现客体自在的、理性的价值认同。
在建构公民的认同机制这一问题上,我们应采用上述两种途径交叉混用的思路,但以理性思路为主。其原因一方面是基于人的本性和需求,另一方面是基于中国当前的政治实际。在中国,随着世界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到来,意识形态的相对多元化冲击了核心价值和主流意识认同的文化基础,新兴阶层的出现和利益团体的分化与多元化冲击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在政治上正在经历一种政治世俗化、政治民主化的转变,建立在历史功绩和政党领袖基础上的认同感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魅力型领袖退出舞台而逐渐被冲逝,公众将更依赖于自己当前的利益是否得到政权的有力维护来评价政治。因此,公民政治认同的建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理性建构为主,即从利益认同走向规则认同并最终形成价值认同。
二、保证利益,巩固认同的经济基础
利益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密切。利益决定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人的利益层次、特征与需求。保护、追求自己或所在阶层(集团)的利益是公民参与政治、影响权力的重要动力。当这种思想上升为价值观时,就体现了利益对价值观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换一个角度表述,公众或组织成员是否认同社会或组织的价值观,与其认为领导所代表的组织是否代表了他们的利益、能否保障他们的权利密切相关。这种认同资源的获得从国家层面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