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政府应对利益诉求网络化的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东明
日期:2015-03-05 18:21:51
目前,互联网不仅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而且日益成为我国网民表达利益诉求、参与政治生活、行使监督权利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网民表达利益诉求的匿名性、自由性等,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放大了人性的丑恶和内心阴暗面。网民在表达利益诉求的同时,其不满情绪在网络上集聚并频频引发网络舆情事件,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政府管理的层面,讨论领导者如何应对利益诉求网络化的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虚拟政府管理体制。
一、利益诉求网络化的态势与特征
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一种新的社会类型的出现,即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较晚,起点较低,但近年有着高速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逐渐成为民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新载体。互联网的隐匿性和开放性,使得民众找到了表达利益诉求、发表个人意见的有效途径,形成了新的民间舆论集散地。当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网络获取相关信息、发表看法。在一些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事件中,论坛帖子、微博文章、微信动态等都充当了导火索的角色。作为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互联网上每天都有大量的帖子、博文不断更新。这不仅意味着民众意识的觉醒,而且有助于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伸张。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网民的利益诉求中,既有诚挚的意见建议、合理的情绪宣泄,也不乏牢骚、埋怨、偏激情绪。网上利益诉求表达的随意性和情绪化使得网络言论往往缺乏思辨深度,时常出现仇官、仇富、“人肉搜索”等非理性倾向,容易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当公众利益受到侵害时,网络的巨大推动力量能够将各种不同利益诉求个体瞬间汇聚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随着围观、参与的网民日益增多,利益表达就会表现出集群效应。网民们纷纷发声、跟帖,出现网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集体行为,最终演变成网络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网民利益诉求表达的群体性事件,有很多都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正事件的不满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从杭州“富二代市区飙车撞人致死案”、南京“房管局长天价烟事件”到“女服务员刺死官员案”“我爸是李刚事件”等,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激起了网民的仇富、仇官情绪,利益表达完全集中在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对富者的谴责、对行政执法行为的质疑以及对有关官员的声讨上。还有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纯粹是网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如,在2009年吉林通钢总经理被职工打死事件中,网民一边倒地支持职工的行为,高度赞扬有关职工的暴力行为,甚至认为“打死个把资本家有什么了不起”。显然,这种民意表达并不是合理的利益诉求,而是不满情绪的非理性宣泄。网络上绝大多数参与者虽然与此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但纷纷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某些现象的强烈不满,形成了强大的非理性舆论。此外,“人肉搜索”也是网民在表达利益诉求时的一种非理性表现。一旦某件事或某个人触犯了公众利益,网民们就会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将其单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个人私密信息公之于网络,甚至其家属与朋友都无法幸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