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如何避免“因公负伤”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佩铭
日期:2014-11-24 11:06:04
目前,领导者“因公负伤”现象有日益增多的趋势:有的因在发展经济中违规中枪,有的因信访稳定差错被贬,有的因突发事件失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类干部仕途受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当事人均因谋公利而非私利得咎,受到组织处理。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为“因公负伤”。
领导者“因公负伤”现象频发,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还有思想理念、工作运行机制和领导者素质提升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工作难度空前。目前正值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新问题层出不穷,突发事件防不胜防,令领导者应接不暇,致使“负伤”概率大增。其二,曝光力度剧增。舆论监督日趋严厉,加之“仇官”情绪蔓延,领导者稍有不慎,便可能弄得满城风雨,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其三,规避能力不足。部分领导者能力匮乏,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手足无措、应对失当,因而埋下隐患。其四,卑微地位使然。基层干部为人微言轻,一旦出了纰漏,极易成为强势者的“替罪羊”。其五,评估机制滞后。评判标准不能与时俱进,往往用过时标准对新时期领导行为方式进行价值判断,必然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其六,保护措施匮乏。部分地方党组织对新时期干部面临风险估计不足,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救助机制,以致领导者“因公负伤”现象难以避免。
“因公负伤”案例不断,给领导者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干事越多,则“负伤”概率越高;反之,则平安无事。这必然导致多事的不如少事的,有事的不如无事的,干事的不如混事的,从而使部分领导者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为避风险,他们遇事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甚至产生“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念头,消极怠工,无所作为,严重损害党的事业和干部形象,群众深恶痛绝。
因此,如何破解干部“因公负伤”难题,消除其心理痼疾和负面影响,应尽快列入各级党组织重要议事日程。笔者认为,在工作实践中,为减少或避免“因公负伤”悲剧发生,应做到如下几点。
注重能力升级。本领贫弱是导致诸多领导者“负伤”的重要原因。当前工作难度前所未有,经济发展、改革稳定、社会管理,哪块都是难啃的骨头,领导者如不尽快提高能力,“因公负伤”在所难免。目前,领导者亟待提高三种能力。一是科学决策能力。随着形势发展,许多地方建立了领导决策责任追究制,使之成为悬在某些不计后果、随意拍脑袋者头上的一把利剑。避免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能力,不仅是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领导者破解“因公负伤”难题的重要举措。领导者在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各类文件精神,吃透民情,规范决策程序,广泛吸纳民意,才能使自己的决策合国情、符实情、贴民情,从而避免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政治风险。二是危机预判能力。领导者对当前社会矛盾凸显、人心较为混乱、管理难度加大的特点要有清晰了解,紧绷思想之弦,不仅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更要具备预判危机的能力,才不至于被突发事件拖累。要保持强烈的政治敏锐性,熟知所在地方或部门动态及人员思想脉络,健全信息捕捉和传递网络,准确把握民情、舆情。同时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