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限权背景下的领导力挑战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国庆
日期:2014-07-08 17:45:45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加速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有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经典的“领导情境—领导者—追随者”作为分析框架,阐释限权背景下领导干部面临的领导力挑战及其对策。
一、适应复杂领导情境,应对领导目标多样性
有限政府条件下,政府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领导干部所面对的情境更加复杂,领导目标增多,权力更加透明,而直接掌握的资源受限。为此,领导干部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领导思路的转型。
1.任务多样,对领导干部的宏观把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少量政绩目标,比如经济增长速度、维稳等,但对涉及长远发展的环境保护、民生福利等关注较少。某些地方政府的行为也常常打破公平规则,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限权背景下,社会需求(问题)和政府能力(解决方案)之间有一个调整和平衡过程,需要领导干部对环境治理、民生保障、社会发展等任务与经济目标统筹兼顾、综合把握、协调推进,不至于顾此失彼。
2.力量多元,对领导干部的整合型领导力提出更多的需求。整合型领导者不再单纯凭职务权力指挥下属或下级部门,而是把视野放到更为开阔的社会中去,从社会和市场中寻找合作资源。例如,民间爱心人士邓飞等发起“免费午餐”公益活动,然后政府接棒,树立了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典范。我国政府集权行政体制具有很强的资源组织能力和实施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短期大型项目的举办等方面非常有优势。然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对于需要长期运作的事情,比如完善资本市场、防范恐怖风险、化解群体性事件等,政府的动员能力相对薄弱。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之间开始由过去的等级与权威关系转向网络与伙伴关系,这对于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资源有限,对领导干部的资源分配方式提出更新的要求。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管理的基本典范包括两种对立的组织形式:官僚制组织与市场组织。前者是强制性的,通过官僚等级组织发挥作用,是传统行政模式的基础。后者是选择性的,通过市场竞争发挥作用,它是限权政府背后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基础。在这种理念下,领导干部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为领导目标服务。中国社会资源分配的传统法则主要有三种:首先是社会关系网络,这是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特征的反映;其次是权力授予关系,它在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计划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再次是市场交换关系,其改革开放之后得以迅速发展。限权背景下,另外三个新的社会资源分配法将得以发展:一是基于信仰的,如传统崇拜、权威崇拜、宗教信仰等;二是基于共同目标的,如社团、兴趣小组、利益集团等;三是基于慈善的,如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限权会遏制由政府居于主导地位的权力授予关系,拓展出兴趣、信仰、慈善等多重法则,这些是领导干部需要了解和适应的新领域。这些法则只要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不损害政治秩序和社会利益,不妨可以放手。
4.制度规范,对领导干部的自律能力提出更严的要求。自律能力是限权背景下领导干部的重要能力。在限权背景下,由于需要严格遵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