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集体沉默”行为的政治文化探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何丽君 日期:2013-07-31 16:51:0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政领导班子担负着推动本地区、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而在决策过程中,党政领导班子出现了一种被称为“集体沉默”的行为,即领导班子成员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种种原因,有意不充分阐明自己观点和意见的群体行为,在推行官员问责制的背景下,责任基本上由一把手或分管领导来承担,大多数“沉默者”安全地逃避了责任追究,无形中助长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使党政领导班子“集体沉默”现象显得更为突出。而党政领导干部所肩负的重要职责,使其“集体沉默”行为的负面溢出效应放大,影响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集体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影响组织效能及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毫无疑问,党政领导干部“集体沉默”行为受其内在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而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深深地影响着党政领导班子的内在思想观念。本文试图从中庸思想、忠孝思想和无为思想三个角度切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党政领导班子“集体沉默”行为的影响。
  一、中庸思想与党政领导班子“集体沉默”
  从现存古籍来看,“中庸”一词最早由孔子提出。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将中庸作为德性要求,而究竟何谓中庸,孔子并没有深入展开,这便给历代儒者乃至当代学人留下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易传》中讲“刚”不过“中”,不走极端,主张“刚健中正”,把“中”视为事物运行以及人们行事的“度”,表现出了“尚中”取向。《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中庸》将“中”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认识论和政治论的高度,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所谓“中”,指的是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与此同时,“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狂”,也不“狷”。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小而言之可以说是安身立命之道,大而言之可以视为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这种思想的妙用。
  在领导实践中,领导干部认识到领导班子成员间的多样和差别,意识到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承认正因有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利益追求的多样和差别,才有了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石。尽管认识到了彼此间的不同,但严酷的政治环境使得领导干部信奉“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人生哲理,不敢标新立异,竭力使自己与“生存圈”中的群体保持同一。当领导个体感觉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时,则进退自如、不担责任,安全感油然而生。倘若决策成功,一己之功虽然有限但亦不可没。倘若决策失误,则所谓“法不责众”,其奈我何?而当领导个体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只是少数人的观点时,意识到自己提出的意见有可能不太受他人欢迎时,为了追求“和”的境界,为了维持社会礼貌和个人尊严,他就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