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集体沉默”行为的政治文化探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何丽君 日期:2013-07-31 16:51:06
基本观点。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第六十四章),“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的理想社会。基于无为的思想,《老子》开篇便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在老子看来,“道”难言也,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老子》一书中,出现过四处“不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四十三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老子》第七十三章)。为什么“不言”呢?一则“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第三十五章)。二则圣人都是知“道”之人,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这个意义上,“言”不如“不言”,否则“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五章)。“多言”反使其“数穷”,还不如保持其原有的虚静状态。正因为如此,老子在第二十三章提出了“希言”的概念。与此类似,儒家孔子对语言的态度也极为谨慎,他主张慎言、寡言和戒言。孔子认为“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当弟子问其原因时,孔子答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不讲话是极其自然的事情,讲话并不是必然的需要。
  受无为思想的影响,中国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这一文化心理不仅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述而不作”的学风,而且影响到现在,形成了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所特有的“沉默品质”。在工作实践中,领导身份的特殊性使得领导更具有沉默的内在需求。“人臣不慎密者,多有终身之悔。故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终身为善,一言败之,可不慎乎”(《臣轨》);“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薛文清公从政录》);“言者,吉凶荣辱之枢机也。为官常默最妙”(《政学录》)。清代曾国藩甚至说:“慎言语,养德之大。”把慎言当作修炼德行、砥砺操守的关键。曾国藩还提出,“立言有六禁:不本至诚,勿言;无益于世,勿言;损益相兼,勿言;后有流弊,勿言;往哲已言,勿袭言;非吾力所及,勿轻言”。领导干部或从经典著作之中寻找依据,或从个人政治经验中加以反思,深刻感悟到祸从口出之可怖。如果领导干部意识到语言在某些时候是苍白的,在自己难以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时,更多地会默默选择遵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些教导,谨遵“沉默是金”、“言多必误,祸从口出”的箴言,更多地选择沉默行为。
  中国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甚深的国家之一。传统文化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深深地影响着党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