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者人治偏好的现实基础与防治思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胡赣江 日期:2013-04-19 11:31:35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再次强调了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也要依法办事。不可否认,经过近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养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还颇受一些领导干部的青睐,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并不鲜见。
  一、领导者人治偏好的现实基础分析
  尽管党的十五大已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领导者也普遍认识到法治对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但在现实中,领导者仍偏好以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推动工作。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叫好不叫座,个中原因不仅在于浸润着人治思想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也折射出行政实践中还存在着领导者人治偏好的现实基础。
  1.人治为领导者树立绝对权威找到了“捷径”。作为领导者,确实需要通过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确立在班子中的威信,否则很难驾驭全局。领导者树立个人权威有两种途径:一是靠强大的人格力量、卓越的工作能力和模范的行动提升影响力;二是靠强化所掌控的人事任免权、财务审批权等政治资源扩大影响力。下属对于领导者的能力、品格、素质、知识等方面的认可往往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领导者更愿意通过垄断管理资源,通过强权或“家长式”的威严来巩固和加强权威,从而达到使下属听话、服从的目的。
  2.人治为领导者规避民主监督预留了“空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法治以制约和监督公权为核心,坚持依法行政,就意味着公权力受到法律、组织、舆论的监督,权力滥用的空间被进一步挤压。部分领导者为获得权力运用的最大自由,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抵制不同声音和不同意见,打压异己,形成独断专行的家长制工作作风。缺少了有效监督,领导者就容易丧失对德行失范、贪污腐败的心理顾忌,使得公权力异化成为可能。
  3.人治为领导者展示工作魄力搭建了“舞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人民利益是领导者实现价值的主要载体。领导者为政一方,总要有所作为,做出些政绩。为破解改革和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地区超常规、“压缩饼干”式发展,部分领导者重行政命令不重法律手段、重个人意志不重民意支持,单纯依靠具有独断色彩的高压方式强力推动大项目、大工程,甚至把破坏法律底线当成工作魄力,把办别人办不了的事情当成能力,地方发展陷入“个人英雄主义”模式。
  4.人治为领导者强力推动工作提供了“利器”。基层是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最敏感的区域,群众对此反映也最强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工作的落实责任都压在基层干部的肩上,基层领导者既要承接上级部门的压力,又要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往往偏好用人治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推动工作。当然,上级部门对基层干部的评价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他们人治偏好的冲动。考核重结果不重过程,能够“短平快”解决问题,即使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也被默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