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者人治偏好的现实基础与防治思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胡赣江 日期:2013-04-19 11:31:35
许或鼓励,甚至被认为是执行力较强的表现。
  二、领导者人治偏好的防治思路
  虽然领导者人治偏好存在一定的现实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力高效地推动各项工作,但要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个别领导者的卓越才能与铁腕措施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当前处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时期,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其自觉的法治意识与个人修养,而且要从健全权力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入手,倒逼领导者树立法的绝对权威意识,自觉将公权置于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运行。
  1.增强法治意识,建立“不愿人治”的自律机制。增强法治意识要求领导者在工作落实中要充分考虑行政行为的权限、内容、手段以及程序是否合法,确保在决策和执行等环节不违反法律有关规定。一是淡化“官”的意识。无论身居何位的领导者都只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能有也不应该有任何特权思想,应该跳出封建“官本位”的思维定势,更理性看待自己的工作岗位。二是慎用“权”的意识。领导者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人民对于权力拥有毋庸置疑的法定所有权,谁给的权力,就要为谁服务,就要对谁负责。慎权就是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自觉思忖人民是否答应、是否满意,不把权力视为己有,自行其是。三是敬畏“法”的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位高权重的官员,违反法律也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领导者要做自觉守法的楷模、依法办事的榜样。
  2.加强权力监督,建立“不能人治”的防范机制。监督是预防领导者人治偏好的有效途径。领导干部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多一份监督就少一个漏洞,多一份制约就少一份冲动。一要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政府要不断增强自身透明度,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包括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的监督。二是要拓宽参与监督的渠道。进一步健全决策程序,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听证会、专家咨询会等活动,必要时可将相关视频、资料通过互联网对外公布,接受民意测评、满意度调查,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三是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宣传和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两大主要职责,要支持新闻媒体对政府依法行政进行监督,鼓励对违法违规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同时,要维护新闻媒体的相对独立性,防止新闻媒体成为领导者宣传个人权威的工具。
  3.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不敢人治”的惩戒机制。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目的在于督促领导者依法行政,防止履职中权力失控或行为失范。领导者行政违法违规相对于一般违法行为更具有隐蔽性,责任追究相对更困难。一要加强动态掌控。建立健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巡视制度和视察制度,加大纪委查处频率和力度,及时掌握领导者履职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要严格追究责任。在实践中,“一俊遮百丑”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只要经济发展指标上去了,对于领导者履职中滥用职权等行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追究责任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建立执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