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网络扒粪”背后的无奈及出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徐庭芳 李 明 日期:2013-02-06 16:57:23
  “扒粪运动”又称黑幕揭发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场由新闻记者和舆论评论家发起的社会改革运动。这场运动通过大众媒介对各类社会不公平事件及各种政治黑幕进行披露,拉开了美国社会转型的序幕,为美国社会体制改革提供了舆论支持。近年来,网络因其具有的开放、包容、分享等特性,已经逐渐成为公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意见的重要平台。“表哥”、“房叔”等各种网络揭丑事件表明,“网络扒粪”已很好地扮演了“社会望塔”的角色,在许多重大社会议题上都起到了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深化问题的作用。而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新形式,“网络扒粪”现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本文将对改进当前“网络扒粪”现状和健全社会舆论监督体制做具体探讨。
  一、“网络扒粪”的无奈——问题与局限
  “网络扒粪”作为舆论监督的新方法,很好地扮演了“社会望塔”的角色,在近年来许多重大社会议题上都起到了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深化问题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舆论监督的新形式,“网络扒粪”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1.网络信息来源缺乏可信度。作为“意见的自由市场”,海量的网络信息在给网络揭丑提供素材的同时,也降低了消息的可信度。网络中充斥着繁复错杂的信息,网友们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网络中既存在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也有一些夸大的、情绪化的言论。相比传统媒介,网络尽管具有无可比拟的媒体优势,但缺少客观独立的调查,无法对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使得网络本身的可信度与权威性受到质疑。如果针对谣言缺乏真实有效的引导和解释,就会造成蔓延性的社会恐慌。如2011年的“抢购食盐”风潮,正是由于网络和移动通信设备对于未加证实的信息任意转发、传播,引起了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恐慌,在几乎所有媒体报道辟谣之后,事件才有了好转。这说明流言并不代表舆论,真实可信则是社会舆论监督的最基本要求。
  2.媒体审判与错误的角色定位。学者夏小童将媒体审判定义为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审判预设”,是舆论监督被异化的表现。网络是舆论阵地,同时也是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各种语言暴力充斥其中。网络媒介的自主自发使得公众成为传播的主体,省却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环节,造成对于某些事件情绪性的、非理性的判断,甚至会阻碍政府对事件合理有序的解决。媒体过分夸大了网民的作用与监督效果,通过舆论形成了“道德法庭”,对并未厘清的事件过早地进行媒体的审判,不但误导了公众,甚至有可能干涉司法公正,即便最终事实真相还原了,也很难再去改变公众对于这一事件的刻板印象。如2009年的“杭州飙车案”中,某些网民为了表达对一审判决的不满,蓄意杜撰了虚假信息发布到网上,制造假象说“受审人是替身而非本人”,这一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的舆论,更破坏了相关部门的公正形象。
  3.相关制度与法律的缺失。在网络揭丑迅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法律、制度保障的缺失。现行有关的法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新闻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条例只对信息内容和发布形式做了界定,没有涉及对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