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心理引导:我国城市政府亟待加强的一项职能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枫云 日期:2013-01-25 09:15:5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经济社会也处在快速、剧烈的变迁与转型之中。聚居在城市里的人们,无论是本土居民还是外来人口,均被城市发展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地前行,很难停下脚步,冷静地反思自我并抚平自己内心的焦虑。长期的外部冲击与个体内在心理调适的不足,往往带来城市居民的心理紧张与压力加大,如果这种情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化解,往往会发展成较为严重的城市居民心理问题。

  城市居民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受城市特殊社会情境的影响或者由于城市社会制度的某些缺陷,在处理人际关系及人际互动方面产生的某种行为与心理偏差。它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城市本身的某些特征,如人口密度大、信息刺激强烈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在城市发展中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社会整合失效等(王小波:《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心理问题》,《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4期)。
  一、当前我国城市政府心理引导的现实必要性
  1.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描述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不同城市的居民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都显示:有一定比例居民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如对上海3个街道1317名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15.9%的社区居民可能有心理问题;对南京6个主城区495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2.5%的居民存在一定的心理卫生问题;对沈阳5703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状态不良者有15.8%,心理状态很差者有3.8%;对威海1165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22%的居民心理状况较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发布的《2009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显示,11%—15%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为“较差”,2%—3%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为“差”。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危害。由此可见,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善(赵慧勇等:《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促进策略》,《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是通过具体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的,而比较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人口高度密集中的人际疏离心理。当前,我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每平方千米容纳的人口为1.2万人左右,而乡村地区每平方千米容纳的人口数量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因此,在城市地区每单位空间内人口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个体所拥有的生存空间势必变得狭小。同时,这种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造成了城市居民几乎无时无刻不处在人群的包围之中,独处的空间被严重挤占。另外,由于人们内心对这种高密度生存状态的厌倦和疏离,又不愿与他人产生过于频繁和亲密的联系,以避免不必要的人际交往损耗精力和情感投入,所以人际的沟通式交往越来越少。此外,由于现代城市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又不得不与他人打交道,这就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功利性与防范性的增强及情感性与关怀性的减弱,最终造成了城市居民冷漠、僵化、以邻为壑的社会心理。
  二是单位、社区归属感急剧弱化中的失落心理。单位、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