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心理引导:我国城市政府亟待加强的一项职能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枫云
日期:2013-01-25 09:15:52
社区归属感是城市居民对其工作的单位、生活的社区的一种心理认同与情感归依。这种归属感不仅有助于城市居民找到心灵的依托,同时也有助于城市社会的有机整合,还便于经由单位和社区为中介的城市引导的顺利推进。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城市单位的功能开始弱化,一些单位在经济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显得不适应或处于不利地位而无力承担原有的社会职能,从而将原来承担的过于沉重的社会职能还给社会,致使大量事务开始回归社会。市场经济打破了“单位制”时代社会福利大一统的格局,多元的社会福利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因此人们对单位的依赖程度减弱。同时,人们对单位选择的自主权加大,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个人对单位的多项选择成为现实,单位几乎不再有任何措施可以严格限制人员的流动(崔丽霞:《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对中国城市社区引导方式的探索》,《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8期)。城市人在对单位的忠诚感、自豪感与依恋感急剧弱化的同时,一种无所归依的心理失落感悄然滋生。因此,当前在中国城市中建立取代“单位制”的“社区制”,为人们提供可靠的心理归属是城市政府心理引导的当务之急。但遗憾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城市空间的急剧拓展加速了传统城市社区的瓦解,而新的具有社会整合功能的社区尚未建立起来,无法为人们提供建立沟通、铸造信任的桥梁,无法承担起拯救心理失落的功能,亦无法成为人们对城市社会认同的有效中介。
三是城市急剧变迁中的浮躁与焦虑心理。同传统乡村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相比,变化的快速与剧烈是城市经济社会的一大特色。城市经济社会的变迁与转型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同时,转型阶段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思想观念多元、群体心态失衡的时期,其中在整个社会弥漫的浮躁心理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深刻的潜在影响,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社会心理问题:①急于求成。其显著特点是不切实际,不顾实际状况的制约和各种条件的限制,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过高、过大的成就,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目标。②盲目攀比。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城市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能动性。但是,收入差距也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形成相互对比、互相攀比的社会风气。③好高骛远。其特点是对现状不满,朝三暮四,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中有宏伟的目标和理想,而对细小的工作和工作的细小方面不屑一顾;静不下心工作,得过且过;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不愿做艰苦的工作,不愿从基层做起,一心想当大官、做大事、挣大钱(宋谦:《转型期社会浮躁心态的剖析及防治》,《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9期)。在上述浮躁心态作用下,一旦理想目标未能达成,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而众多个体焦虑的汇聚、交融与扩散,就有可能蔓延成城市社会的整体性焦虑。
四是城市高强度竞争中的疲惫心理。城市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城市居民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无论职位高低,时时都处在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中。竞争在促进城市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给处于竞争中的每个个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