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群体性事件的“软政权”根因与“压力模式”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金鸿浩 王浩臣 张星元 日期:2013-01-07 14:10:54
  基层政权软化是群体性事件的根因
 
  “软政权”这一概念,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冈纳·缪尔达尔在1974年率先提出的。“软政权”主要指社会法律与规范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容易产生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危机。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这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所以极易在农村等基层环节滋生“软政权”。冈纳·缪尔达尔认为,对处在这个时期的国家,“法律与政策措施是作为其实现平等的理想,更一般地说,是作为其实现现代化理想的措施而促发的……然而,当到了实际制定法律和政策规定,并且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实施的时候,部分官员通常奉行的便是更为狭窄的个人私利了……(他们)通过利用法律赋予他们的自由裁量权进一步扩大了其既得利益”,“民众可能怀着愠怒的不满,但是他们不能表达思想,被动而无组织,无法有效地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因此,缺乏来自下面的压力(即基层群众对官员权力的制约)造成了这种一方面平等的宣称和另一方面严重而加剧的不平等之间的对比”。在县域等熟人社会,这种不平等之间的对比将更加强烈。随着诸多不公平现象的累加,人们会产生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在偶发事件的刺激下,这种感觉就很容易通过集群行为表达出来,最终演化为群体性事件。
  首先,基层政权软化表现在部分官员腐败和不作为上。“软政权”的实质就是权力过度集中于官员手中,很多情况下还存在着“一把手”、“一杆笔”和“一言堂”现象,缺乏足够的监督与制约。这就很容易滋生腐败。中央纪委廉政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志勇认为,“一些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腐败问题”。2009年,群体性事件与腐败的关系被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陈连福表示:“中国反贪工作重点之一是涉及民生、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
  其次,基层政权软化表现在个别基层政府滥用权力上。近年,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原因虽然十分复杂,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权益受到损害。如2003年震惊全国的“嘉禾事件”,嘉禾县政府为了加快珠泉商贸城的拆迁工作,挂出了“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谁不顾嘉禾的面子,谁就被摘帽子;谁工作通不开面子,谁就要换位子”的标语,同时发布“嘉办字[2003]136号文”,要求全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做好拆迁对象中自己亲属的工作,完不成任务者将被免职或下放到边远地区工作,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上述部分官员腐败与权力滥用问题的持续存在,必然会损害群众利益,从而造成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心理。冈纳·缪尔达尔曾经说过,“人们对腐败的看法和附加在那些看法上的情感本身便是重要的社会事实”。根据牛文元院士的“社会燃烧论”,这种不信任心理构成了足以导致群体性事件迅速爆发的可燃物质。当遇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时,积压的负面情绪就可能发泄出来。
 
  治标还是治本——三种压力模式的选择
 
  防治群体性事件,从根源上讲就是将部分基层&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