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中国人的规则观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春成 日期:2012-12-03 17:23:24
  2012年10月10日,某网友在傲游哈哈网上将“中国式过马路”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此帖一出,人们纷纷跟帖、转发,引发了一场全民性大讨论:从网上到网下、从《人民日报》到诸多地方报、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电视台、从广播电台播音主持到各式视频“拍客”、从普罗大众到学界专家,甚至国外的一些媒体如新加坡《联合早报》、美中新闻网,都在热议“中国式过马路”,并延伸到对“中国式开车”、“中国式接小孩”、“中国式治堵”等一系列“中国式××”问题的讨论。这一短帖之所以具有如此广泛的感染力,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尽不如人意的国民性问题:中国式规则观。其实,有关中国人的规则意识,学界早已有所讨论,只是不及“中国式过马路”这么形象、逼真、大众化而已。笔者试以常人话语概述中国人的规则观,从有关的大众言论中悟出背后的行动逻辑。
  “无规矩不成方圆”
  有人慨叹:中国人没有规则观念。这一说法与事实显然不符。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就有“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中国人崇尚的各种伦理纲常、道德礼仪都属于规则范畴。近代中国人对强国兴邦之道的探索,在经历了武器制胜、技艺强国的挫折之后,最后将国之羸弱归因于国家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制度建设,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党的方针。如今,宪政、法治等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规则意识已然成为人们评价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制度建设几乎成为民论国策中的口头禅。倘若中国人的规则意识真的完全阙如,“中国式过马路”根本不可能引发我们的兴趣。
  毋庸赘言,中国人是重视规则的。只是我们对制度和规则缺乏应有的敬重和自觉,许多制度和规则成了我们治理他人、约束他人的武器和工具。许多人对于制度和规则的意义的认识只是一种理论性的和抽象性的,未能贯彻到具体的管理当中,未能将这种抽象的理论认识贯彻到自身的行动当中。这造成我们对于制度和规则的宪政性兴趣与行动性兴趣之间的鸿沟。所谓宪政性兴趣,是指我们期望自己所在的社会共同体中实施宪政民主、依法办事;所谓行动性兴趣,是指使自己的行为遵守相关的制度和规则的倾向。说白了,我们期望生活在一个法治国家,却不情愿自己的权利被规则束缚;我们希望所有人都按规则行事,却很少考虑自己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规则意识只是我们评价、批判甚至惩治他人的一个工具。
  “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规则很重要,但规则遵从更为重要。然而,当制度和规则成为追求利益、获取价值的制约障碍时,我们常常告诉自己或他人:“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有多重意蕴:其一,死的、定型的规则必然会有漏洞,为什么不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利用制度的漏洞呢?其二,规则本身不会说话、不能自动实现,它需要人去解释、去执行,为何不能在负责解释和实施的人身上动动脑筋呢?其三,既然规则是死的,而现实情势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为什么要死守固化的规则呢?难道“活人非要被尿憋死”不成?我们坚信:只要有政策,必定有对策。
  其实,当我们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rdquo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