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上下级“心理位差”的形成机理及其矫治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牛余庆 日期:2012-12-03 16:57:20
  在各类社会组织中,上下级关系是最基本的组织关系形态。人人都渴望自然、纯洁、积极、和谐的上下级关系,然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上下级关系却常常走调、变味。有的上级习惯于强迫命令,“官大一级压死人”,或搞“小圈子”,任人唯亲、任人唯顺,以分化、奴化下级体现领导权威;有的下级则唯上级之命是从,靠出卖原则、道德和人格取悦上级,换取好处。这就造成上级掌握并决定下级前途命运、下级把个人前程完全寄托在上级身上的不正常的上下级关系。那么,本应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为何会异化为主仆关系、“圈子”关系、权钱关系呢?笔者试从上下级的产生及其“心理位差”的形成机理上进行分析探讨。
  一、科层制与上下级产生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上下级关系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分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群”,进而演化为各种各样的“组织”。整体性和结构性是每一个社会组织的共有特征。被称为“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科层制是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之一。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科层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和法治条件下的社会治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科层制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推崇,成为现代社会经典性、普适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韦伯的科层制不是效率低下与作风不正的官僚主义的同义语,而是按法理原则建立的一种理想化、正规化的组织形式。在科层制组织里,等级原则严格,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组织都有严格的权限范围,各级官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等级的从属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组织的层级化机制形成了上下级关系。
  二、上下级的“心理位差”及位差效应的两面性
  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结构的形状像金字塔,权力按职务的阶梯方式根据规章而确立,每一级都在更高一级的管理、控制和监督之下,从而形成固定的等级制度。所有岗位的运行遵循等级制度原则,每个职员都受到高一级的职员的控制和监督。科层制组织中客观存在的四大差异,使上下级之间产生了“心理位差”。
  第一,权力待遇的差异性。在科层制组织中,每个成员的权力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按等级制的原则依次排列。为了保证政府组织的正常运行,国家常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这一关系固定化与明晰化,每一级的职权、待遇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科层制权力、待遇的分配差异性强化了上下级的“心理位差”。
  第二,信息权威的差异性。在科层制组织中,上级总能提前了解一些内部信息、关键信息和秘密信息,上级的信息质量普遍较高且具有权威性,而下级的信息质量普遍较低且缺乏权威性。上级与下级所掌握信息的差异性,强化了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心理位差”。
  第三,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在科层制组织中,由于角色类型、职责分配与任务性质等的差别,上级与下级在组织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也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性。在思维特点上,上级表现出宏观思维的习惯,而下级则习惯于微观思维;从思考对象看,上级常常致力于维护与巩固组织的整体利益,而下级则常常致力于巩固与维护组织的局部利益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