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防止领导干部的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毅群 毛 铠 日期:2012-07-11 09:00:14

  领导干部的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是指某些领导干部以自身特权为依托,用看似“合法”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在种种特权的保护下,这些不当得利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一、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的表现形式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不当得利与合法攫取利益似乎是个伪命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伪命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甚至有大行其道、愈演愈烈的趋势。领导干部的特权之所以能以“合法”形式攫取社会利益,概而言之,主要是依托公权私用的灰色地带,打的是党纪法规的“擦边球”。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职务消费为名谋取私利。所谓职务消费,是指国家公务人员为正常行使职权、顺利履行职责所必须发生的各种消费支出的总称。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职务消费出现了消费过度、过滥现象,已逐渐演变成了个人消费,甚至成为职务享受和以权谋私的手段。首先,公务用车超标及私用现象严重。据相关机构保守统计,我国公车目前已达350万辆,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达3000亿元,公车消费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而如此大的财政开支背后支撑着的却是少部分人的特权享受。相关数据显示,在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公车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领导的私人座驾。同时,超编超标配备公车的问题也十分严重。根据中纪委规定,副省级以上干部才可配备专车。但目前,这条规定早已形同虚设,就连许多县直部门和乡镇的领导也都有专车。其次,公务接待超标,违规消费严重。据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的提案显示,我国公款吃喝一年花掉3000亿元。更有全国人大代表笑言,全国政府机关饮酒量总和是每年喝一个“西湖”。如此庞大的公务消费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正轨,变成了以公谋私的手段和方式。有些领导把超标招待作为联络感情的手段,为以后单位或个人谋取利益做铺垫;有些领导直接把客人带到亲戚朋友或自己参股开办的饭店消费,随意加码签单报账;有些领导则是把本属于个人接待的私客转为公务接待。再次,公务送礼有发展到集体公款行贿的趋势。目前,有些领导干部把本来用来表达友谊和尊重的正常的公务送礼庸俗化了,使之成为谋取部门、单位利益或个人私利的一种手段。借用公务送礼之名,大行谋取私利之实。用公款送物送礼,联络私人感情,甚至花公家的钱为自己“买前途”。二是以特权保障为名侵占公共利益。领导干部的特权化带有极强的封建色彩,突出表现在待遇终身化、医疗待遇特权化、交通通行特权化等方面。据中科院的调查报告,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用在了850万名党政干部身上;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和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同时,这种特权性的保障也普遍惠及干部家属,形成“一人享有,全家共用”的现象。这无疑侵占了社会公共资源,也助长了“官本位”思想,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三是以特权的影响力谋取私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权谋私的形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已经抛弃了过往那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转而变得更加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一方面是获取利益的形式有所改变。不单单是获取经济利益、政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