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防止领导干部的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杨毅群 毛 铠
日期:2012-07-11 09:00:14
治利益等现实利益,而是已经转化为对社会公共服务、社会信息、生态资源、资本市场等资源的垄断或是优先占有,这种权力的触角涉及吃、穿、住、行、教、医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是利益的受惠对象有所改变。领导干部的特权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特权者本身,而且囊括其配偶子女、亲戚朋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这些人往往由于特权者的影响力,在就业、经商、教育等领域享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近年来,所谓的“官二代”、官场“潜规则”甚嚣尘上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一切往往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规避了党纪法规的制约,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二、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的形成原因 领导干部的特权之所以能“合法”攫取社会利益,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文化层面的因素,又有权力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情社会培育了生存土壤。中国自古以来是个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人情世故,办事首先想的是找人、找关系,而中国的官场文化更是把这种价值观念、生存法则演绎到极致,权力很多时候变成了一些官员进行价值交换、获取利益的媒介和手段。同时,由于“家天下”的价值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官员实质上是把权力看做自己的私有物品,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理所当然地利用手中的特权去获取私利及进行权力的传承世袭。而让人更为担忧的是,这种行为方式似乎渐变成了一种普世哲学,不是个别官员的处世之术,而是成为集体的为官之道。在这种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也就有了生存土壤。二是体制缺失产生了生存空间。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不可避免地在制度和管理上形成漏洞和真空。这一点在权力运行体制的构建上尤为突出。大体上来看,我国现行的权力运行模式为纵向发展模式,建立的是上下级的权力秩序,缺乏横向的权力制约。在权力监督上,构建的是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这种权力监督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制约,往往是内部监督不严不全、外部监督不痛不痒。这对于那些享有特权、掌握一定话语权的领导干部来说,很难发挥作用。三是监管不严造成特权泛滥。“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孟德斯鸠如是说。我国不是缺少制约权力的制度,关键是监管不严、执行不力。从一般的公款吃喝到动辄上亿的腐败大案,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缺乏对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有效监督。权力监督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如果这种控制力不对等,就会造成权力的失控。由于领导干部地位特殊,再加之奉行的是领导负责制,很多时候都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要做什么事、要怎样去消费都是凭领导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摆设。由于上级监管不可能每一次都及时到位,下级监督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职务消费变得随意任为,特权享受变得司空见惯,领导干部的不当得利披上合法的外衣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 三、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的危害及对策 由于领导干部以特权来“合法”攫取社会利益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法律法规往往难以对此进行有效防范惩处,因而它的危害性就更大。其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受损。每年动辄上千亿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