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官托”链条的成因分析及破解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金慧 日期:2012-06-20 10:18:53

  “官托”是在官员选拔中,在看不见的权力阴影下,将公权力领导和职位渴求者紧密相连的“牵头人”,他们身在公务体系之外,不具有公权职位,却在官员晋升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运作力。在现实中,这些“官托”不仅影响了官员选拔的进程和最终结果,也形成了腐败的新体系流程,加剧了民众对政务部门的负面评价,削弱了民众对新晋官员的认同感。
  一、追本溯源,探求“官托”形成土壤
  1.程序不清,制度不明。在官员选拔过程中,公开公正是前提,因位择人是要素,归根到底,制度化的程序是保障。但是,在人员遴选的实际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各环节都存在着被疏通的可能;由于程序的不透明,暗箱操作有了可行性。而制度的缺失造就了可能具有买卖官位意愿的各层级领导。在经济社会学理论中,不同个体之间出现的沟通真空,会使得处于沟通“要道”上的个体具有优势性地位。在官员的选拔过程中,在没有细则化的选拔体系的前提下,面对职位的空缺,下级人员希望自己能够获取机会,上级领导握有选择的最终权力,在二者之间,具有信息送达、实物传递作用,左右逢源的“官托”便应运而生。
  2.资源集中,决策固化。在“官托”的关系网络中,处于网络连接顶端的官员掌握着最核心的资源,拥有着其他个体所不具有的社会地位,而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其选拔的合法性权力,他们对于下级官员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主管、上级官员的“一言堂”往往决定了最终的结果。正是因为选拔权这种稀缺性资源集中于较少数官员手中,个别官员能够通过一己之力,绕过正常的规章制度,通过推荐、提名、决定、一票否决等权力资源的调控形式,决定选拔的结果、方向和位置的归属。而“官托”只要在这些官员处打通渠道,就能够决定最终的选拔结果。如此,“官托”也就变相掌握了稀缺性资源,所以才会有急于晋升的人员对“官托”的逢迎和追捧。
  3.个人受益,满足私欲。对于高层级领导人员而言,其与“官托”的互动过程,往往伴随着金钱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结果;对于起到桥梁作用的“官托”而言,本身不具备公权,却可以获得公权所带来的社会地位以及直接性的利益;而对于通过第三者打开自我晋升关键渠道的人员,则可以获得实质性的职位提升。在“官托”的关系网中,受损的是国家的选拔体制与实干人才的信心,而各种功利性角色却都能从中渔利,达到满足个人私欲的目的。源源不断的受益效果,又导致“官托”关系网的进一步扩大。
  4.惩治无力,难于治理。“官托”具有典型的身份不确定性和个体流动性,在现实缺乏针对性惩治体系的情况下,一旦事发,得到严惩的往往都是制度内部的官员,而充当桥梁的“官托”却可以逍遥法外,不受影响。同时,由于其行为的隐蔽性,法律难以界定“官托”的行为要素和影响因素。在已有案例和新发案件的重叠因素不确定、借鉴功能减弱的前提下,对于“官托”的审判难上加难,很多案件只能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不能起到以儆效尤、防患未然的作用,这也导致一些“官托”产生侥幸心理,继续铤而走险。
  二、由表及里,解构“官托”现实危害
  1.官员集团化。梳理以往发生的各种案件,可以发现,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