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微博问政”须提升领导干部“微素质”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周建章 日期:2012-01-09 09:34:41

  微博疏通了官民对话渠道,拉近了官民距离,给政府执政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微博问政”是一个新生事物,微博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宠儿,更是网络问政的利器。“微博问政”所形成的自发监督,成为落实政策的重要推力,成为推动政府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重要抓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失误。但“微博问政”在发挥其畅达性、高效性、亲和性等诸多优势时,也暴露了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等短板。
  一是民众对“微博问政”信心不足。“微博问政”尚属于新型问政方式的发端,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民众对“微博问政”持观望态度。事实上,较之于中国庞大的政务机构体系以及数以千万计的政府官员团体,开通微博的政府机构与官员所占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无论从官方还是民间来考察,目前未参与、未关注甚至不了解“微博问政”的官员和百姓,都为数不少。要使“微博问政”力不“微”,首先取决于政府与官员真正重视“微博问政”,并切实达成“微博问政”中的民意期许。
  二是政府对“微博问政”给力不足。由于官方与民众在参与“微博问政”上的局限性与有限性,“微博问政”在现阶段充其量只是现实问政的一个补充。只有民众在现实问政中能够达到普遍满意,“微博问政”才有客观支撑;反之,现实问政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民众怎么会相信那更不靠谱的“微博问政”呢?现实问政更加给力,“微博问政”才会蔚然成风。
  微博能够与党群关系、领导力联系在一起,盖因一切传播关系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具体来说,微博对于党群、干群关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微博是舆论放大器,也是是非搅拌机,要避免为这一“双刃剑”所伤,党政干部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网络、学习网络、善用网络。面对着一支支大众“麦克风”,广大领导干部需提升素质、增强本领,善待、善用微博,利用好这一官民互动媒介,把为人民服务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有实效地落实好。
  “微博问政”提出了一系列的尖锐问题:谁来问政?向谁问?能否问出结果?如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官方微博就容易沦为官员走秀的“T型台”,沦为“网络民主秀”。“微博问政”路在何方?“微博问政”如何问出实效?如何让“微博问政”生命之树常青?
  一、“微博问政”需要“问”,更需要“行”,给力微博靠制度
  网络时代,“微博问政”成了公众参与的新形式。它以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等优点,推动了公众参与的发展和创新。“微博问政”应该问什么?怎么问?“微博问政”绝不仅仅是以政务之名,说些网络术语,如果指望使用网络语言提升微博的影响力,那就倒置、混淆了标与本的关系。要激发政务微博活力,政府给力是关键,制度保障是核心。宪法上的很多规定都可以被援引为“微博问政”的依据。促进公众参与,控制政府权力,是“微博问政”的主要目标。政府应当设计出具体有效的制度,充分发挥微博的特点,回避其不足。一要拆除掉政府与网民沟通的“隔离墙”。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让广大干部了解并学会使用微博等新兴媒体,提升媒介素养,打破网络与现实的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