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庸官懒政的长效机制探讨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亚勇
日期:2011-10-31 17:41:31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的作风状况直接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们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做到勤奋敬业,有所作为,但也确有少数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庸、懒问题。庸官懒政现象及其蔓延,严重违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损害了党的威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整治。
一、庸官懒政现象的成因分析
庸官懒政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党员干部个人修养的因素,有传统文化某些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因素,也有干部监督管理制度设计缺陷的因素,同时还与一些地方的用人导向出现偏差不无关系。
1.理想信念动摇是造成庸官懒政现象的基本原因
干部庸懒首先是从思想认识上开始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总闸门,是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党员干部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修养,逐渐淡漠了理想,缺失了信念,不思进取。有的干部认为,庸、懒是为官之道,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不温不火,不会有什么风险,还给自己营造了安全的环境氛围;有的干部认为,庸、懒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不做“出头的椽子”,免得先烂,不当“出头鸟”,免得被打;有的干部认为,庸、懒不违法,不违纪,属于小节,无伤大局。正是理想信念的动摇和认识上的误区,才导致了庸官懒政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2.文化传统上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庸官懒政现象的重要原因
人是社会文化的载体,社会文化总是以或明显或潜在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现阶段政治文化的剖析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是由传统文化积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形成的政治文化,使得传统中国社会成员形成了奉行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教诲人们要明哲保身,处事要瞻前顾后,并告诫人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因此,要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磨平棱角,力求平庸,混同一般,免得“出头的椽子先烂”。在这种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消极影响下,少数干部丧失进取心,趋向懒散、平庸。
二是由党内“潜规则”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市场经济利益导向和中国传统官场文化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党内“潜规则”文化。在这种党内“潜规则”文化的影响下,如果干部不按“潜规则”去做,很可能被淘汰出局。比如,在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各级各类组织的权力包括干部的任命和升迁过分集中于一把手手中。于是,一些干部便唯领导马首是瞻,凡事看领导眼色,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干得比领导强,更怕领导不高兴影响个人升迁。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干部便会出于利益考虑,宁愿让自己平庸一点、懒惰一点。
3.教育管理上的松懈是造成庸官懒政现象的直接原因
干部庸懒问题虽然表现在干部身上,根源却出在教育管理上。在教育内容上,较长时期忽视对干部的基本素养、从业态度、行政伦理以及权力观、事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在管理上,一些地方对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一些主管领导认为庸懒是状态问题、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