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政府“触官”舆情回应弹性影响机制与调适策略/刘 芬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 芬 日期:2021-09-27 15:53:55
和外部舆论环境压力的双重影响。首先,政治压力。在垂直管理的压力型体制下,政治压力是政府官员所关注的首要压力。但实践表明,政治压力与高质量舆情回应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压力—调适”理论认为,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政策与指令并不是无条件服从的,而是会进行调适,到基层后,中央政府权威分散得更为严重,政策执行的灵活性甚至超越了原则性。也就是说,政策执行弹性为政府“触官”舆情回应弹性的产生制造了操作空间。政治压力对政府“触官”舆情回应弹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关键点。一是法律法规的制定。一般来说,舆情回应的法律法规越健全,舆情回应成效也就越显著。二是问责强度。问责机制越完善,越强化监督和问责,政府“触官”舆情回应的速度越快、质量越高;相反,如果问责缺失,政府“触官”舆情回应的弹性就会很大。其次,舆论压力。随着人们公民意识的增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传播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往往使得政府官员措手不及,在一定程度上对舆情回应成效造成影响。舆论一般是指社会舆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民众舆论压力。网民在网络上的热议对政府官员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二是媒体舆论压力。媒体级别越高,其产生的压力越大,如果是中央媒体报道,政府官员就会倍感压力。外部舆论压力除了作用于涉事层级政府,还会对其上级政府产生影响,从而转变为内部政治压力,共同作用于政府“触官”舆情回应弹性。
  (二)舆情注意力分配
  “有限注意力”是西蒙的著名观点,学者琼斯将其引入政治领域,认为政治体系内也存在着有限注意力的困境。因此,如何将有限的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成为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环节。“触官”舆情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更易于吸引政府注意力,但政府注意力的投入和调配则与“触官”舆情事件自身特征具有密切联系。第一,舆情叠加,即短期内相同或相似舆情事件的重复发生。舆情叠加会增加政府所承受的内外部压力,提高上级政府、新闻媒体和社会民众对事件的关注程度。舆情叠加程度越高,涉事政府就会越重视舆情回应,这时回应弹性较小,回应成效较高。第二,诉求目标,即利益相关者或社会民众要实现的利益诉求或者期望目标,比如利益补偿或者事件真相披露等。非利益型的真相诉求主要是政务公开,其回应速度一般较快,但数据真实性有待考察;而利益诉求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其回应速度一般较慢,但大多能够得到诉求者的满意。第三,舆情起源,即“触官”舆情事件的起因。有的舆情事件是由官员的言语或者行为直接引发的,事件影响较大,更容易引发各方关注。对于这种舆情事件,政府往往会以问责的形式及时回应各方压力,相对而言,回应弹性较小。有的舆情事件是由网络诱发的,这种事件传播速度较快,但对政府的直接影响较小,因此回应弹性较大。第四,首发平台,即“触官”舆情事件的传播源头。在全媒体时代,任何一种媒体都可能成为“触官”舆情事件的传播源头,比如微博、微信、报纸、电视等。一般来说,首发平台会成为“触官”舆情事件传播的主阵地。首发平台的地位与等级和政府“触官”舆情回应的弹性呈负相关。
  (三)多元主体博弈
  政府“触官”舆情回应的主体是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