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表态的政治逻辑与优化治理/葛维东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葛维东
日期:2021-08-30 09:57:33
实施,地方政府申请项目制成功后,会得到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这就大大降低了地方政府本身的成本投入。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行为实施所产生的效益要显著高于成本,是一种相对的成本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也会选择主动作为的方式以赢得高额回报。
(二)行为与表态部分一致
制度弹性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地方实际灵活执行制度。灵活执行并不等同于打折执行,结合实际的灵活执行是治理创新的重要表现,因此,其是类似于行为与表态相一致情形的。本文所讨论的行为与表态部分一致,是指领导干部打折执行中央政策,只实施那些有利于自我的政策。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政策执行给领导干部带来的收益低而成本高,造成领导干部行为低动机,从而选择性地执行政策。领导干部行为与表态部分一致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执行政策行为的收益较低且成本较低。领导干部总是期望利益最大化,更愿意将资源投入高收益项目。因此,当执行政策的收益较低时,领导干部会采取消极应对策略,即以“仔细研究”“因地制宜”等为借口,迟迟不展开行动,或者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来应付上级检查。二是执行政策行为的收益高且成本也高。相比前一种情况,这种情形下的领导干部有着更强的执行动机,政策执行带来的高收益会促使其主动行为,并会结合实际降低成本,但这是一种自利行为且不具延续性,当遇到收益低、成本低的政策时,领导干部依然会消极执行。根据上述分析,领导干部会以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通过选择性行为来实现自我或者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三)行为与表态完全不一致
表态具象化还存在着一种情况,就是成本高而收益低。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的行为意愿是极低的,他们表面上对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积极表态,但实际上阳奉阴违,属于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中央政府基于全局构建制度、制定政策,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可能是存在冲突的,即中央政府所期望的社会整体利益与地方政府实际利益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这时地方政府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与中央政府进行隐性对抗,也就是只说不做。这种情况与制度弹性正相关,即制度弹性越大,利益冲突越容易引发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不作为;与监督问责反相关,即当监督问责严格时,领导干部会迫于压力执行政策,当监督问责出现缺位时,即便是对于弹性较小的制度,领导干部也会选择不作为。领导干部不作为并不是完全不作为,而是将资源、精力等投入与地方利益相一致的行动上,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时也会选择以其他政绩代替,以掩盖其某项政策未执行的事实。
四、强化领导干部表态与行为的一致性
只有当领导干部的行为与其表态相一致时,才能够真正达到中央政府顶层设计的预期,规避领导干部的自利行为。为此,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与监督机制,提升领导干部的行为动机。
(一)科学界定政策弹性,促进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平衡
正如上文所述,制度弹性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的表态选择与行为策略。如果完全是低弹性制度,就有可能造成地方的抵触情绪,且损害地方利益;如果完全是高弹性制度,中央政府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为此,要通过制度弹性的合理设定来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