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相忘乎道术”观念对处理单位人际关系的启示/王维新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维新 日期:2020-10-20 11:25:51
一段阐发:“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可见,在庄子看来,真正做到遵循“道术”,基本要义就是要做到“不离于真”,表现形式,则包括仁、义、礼、和。
  1.真。在庄子看来,“天人”时刻不违背“道”的宗本,“神人”时刻不违背“道”的精粹,“至人”时刻不违背“道”的真谛。其中,“天人”乃“人与天一也”,神人“配神明”而“无功”,均达到了难以描述的境界,因而庄子对“天人”“神人”的描述并不多,而对“不离于真”的“至人”(或“真人”),则反复强调。庄子对“真”十分重视,曾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并认为“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时候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忧愁,吃东西时不求甘美,呼吸时气息深沉),“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欺人,也不算计他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真就是“无机心”,能做到“胸中纯白”。
  2.仁。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庄子或批判,比如提出“虎狼,仁也”;或肯定,主张“德无不容,仁也”。庄子对仁的态度看起来好像矛盾,实际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反对虚假的仁。因为仁的本义为“亲”,儒家将其进行引申,提出爱人等观点;而庄子认为真正的仁应该是“不亲”(不偏爱),旗帜鲜明地提出“至仁无亲”“有亲,非仁也”。也就是说,庄子心目中的仁,就是不亲不疏、不偏不私;只有这样的仁,才是“道术”的体现。
  3.义。在儒家观点里,义和利是对立的,主张以义的要求来节制对利的欲望。和对待仁一样,庄子对义也是持既肯定又批判的态度。他既批判儒家“屈折仁义”,又提倡“道无不理,义也”“不义则伤彼”。庄子并不反对提倡义,但是强调“至义不物”,也就是说真正的义,是不分物我、各得其宜的。他还阐释道,“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强调仁义的行为是少有的,而且大多不是出自真心的,以致终于成为贪心之人谋利的手段。反言之,真正的仁义,必须出于真心。
  4.礼。所谓礼,可以解释为敬重的态度、言行;孟子即认为“恭敬之心,礼也”。庄子肯定礼的积极性一面,将“以礼为行”作为君子的特征之一,但是也主张“至礼有不人”“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即认为最好的礼仪不在于形式,而是不分彼此、视人如己;形式上的礼,实际上已流于下乘。
  5.和。和的造字本义,系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造成不同声部的乐音的美妙谐调共振。在儒家观点里,“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提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表露出来但合于法度,叫作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