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悟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16-06-06 15:27:36
见。关于政治理论方面,他的《过秦论》分析了秦始皇、秦二世、子婴之过。首篇总论治国之本在于施行仁义;中篇讲“取与守不同术”,应“逆取顺守”;下篇讲专制政体灭亡的必然性,其痼疾在于专制自身,从理论上对残酷而专制的秦朝进行批判、剖析。在国家制度上,他反周尚秦;而在权力制衡上,他又反秦尚周。在这一取一舍之间,我们得以窥见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后的司马迁写《史记》,站位很高,深得“得失之枢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明他撰写《史记》的用意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就是说,司马迁既要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愈深愈广,受赐也愈丰富。他的很多思想,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毛泽东同志更是大战略性思想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指出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不可能使中国灭亡,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将会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大阶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他的《论持久战》发表后,不仅在我们党内,而且在全国各个政党和广大民众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其所阐述的道理如同拨云见日,使人们豁然开朗。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中、美、苏三角关系有了新的转换。具有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以哲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大势,分析中、美、苏三者之间的矛盾,看到了中美关系改善的可能性。因此,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会面时,他说道:“我们只谈哲学,哲学谈好了,其他问题就解决了。”一个战略性思想家要正确处理好形势与任务的关系。古人云,“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审势就是分析形势,形势决定任务。形势研判不清,就很难说清任务。讲清形势和任务,就会形成顺水推舟、势如破竹之势,工作就好开展了。
一个战略性思想家观察问题要有战略性和全局性。观大势、察大局、谋大事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市场上,都是要问成败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基本思维方式,就是从“长期历史”想问题,从“世界视野”看问题。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认识新发展理念。一是要有前瞻意识。前瞻意识,是指能够判断和区分长期因素与短期因素,在长期因素决定的发展趋势与短期因素的干扰中找到平衡点。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不计得失毁誉的忘我境界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写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子女如果“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结果只能是“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二是要有大局意识。个人格局之所以大,是因为关注的问题大,只有心中时刻装着全局和长远,才能知古鉴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要学会从实际看问题、从全局看问题,懂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从全局看局部、从长期看短期。想问题、办事情要考虑什么是全局、什么是局部,自觉把工作放到全局中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想明白”,要有正确的大局观。领导干部只有站位全局,眼中有形势,胸中有全局,整体谋划,才能“想明白”。“想明白”就是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胸中有数、胸有成竹。各级领导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