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切断人之常情向贪腐的异化之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傅 敏 陈明龙 日期:2015-05-05 11:20:30
uo;常”的边界一旦被突破,“异”的恶果必然会产生。从政者必须时刻擦亮眼睛、站稳脚跟,恪守“公不至私、私不侵公”的准则。情谊再浓,不可越纪;往来再密,不可违法。如此,方可严守常异之界,涵养浩然正气。
  
  三、情与欲的异化之思
  
  人之常情的落脚点在于“情”。“情”者,感情也,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欲”者,欲望也,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自古以来,“情”与“欲”又一直纠缠不清,甚至是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正所谓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正因为“情”与“欲”有着这样的复杂关系,人之常“情”就具备了向人之常“欲”异变的基础,或者说人之常情就可能演化成贪腐行为的温床。
  人之常情是一个内涵模糊外延宽泛的概念,落到人际关系中,可视为以人情主义为核心的特定概念。人情主义在中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民俗基础,是中国儒家“尚情”伦理文化中土生土长的特定道德哲学范畴,是体现儒家和中国伦理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处理各种伦理关系的方法原则,也是一种体现人格提升、人性完满的伦理精神形态。人情主义的伦理本质实际上就是通过心意感通和情感回报实现伦理世界的和谐,其讲求的是“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瑗:《座右铭》)理念下的“礼尚往来”式的讲情重义。然而,在物欲主义日渐膨胀的当今,人情主义逐渐偏离其原旨,其讲情重义的精神品格蜕变为穷欲逐利的庸俗取向。贪腐分子口中的人之常“情”实际上降格为人之常“欲”,既无关礼仪亦脱离情感,其实质是庸俗的关系主义文化对正常伦理文化的侵袭,其讲求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投机心理下的利益交换,其温情脉脉的人情面纱背后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和利益输送。
  “欲”者,本无过错亦不可耻,饮食、男女、财物皆“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但放纵欲求非理取之则“为饕为馋,为奸为淫,为盗为贼”,故“人之所欲,应遵礼义”(袁采:《袁氏世范》)。此节于普通人如此,于从政者更是如此,因为从政者相较于普通人而言,握有更多权力,占有更多资源,若为非作歹,则途径更多,危害也更大。因此,从政者必须树立“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的敬畏意识,坚持慎欲、自省、律己。要勤于回顾过往之所言所行所为,敢于检视眼前之所得所失所思,善于调校未来之所想所向所趋,养“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之境界,成“德在人先、利居人后”之觉悟,保“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之心态,不为浮名所累,不为私利所惑,不为积习所蔽,真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永葆从政者应有本色。
  对于人之常情,从政者若能了然“人”之本真,把握“常”之定度,防备“情”之欲化,则切断人之常情向贪污腐化的异化之路望有所期、事有所成。
  
  (作者分别系皖西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博士,中共安徽六安市纪委宣教室主任)
  责任编辑 凉 风 &nb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