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精彩阅读

孙权防止优秀官吏遭遇“逆淘汰”的权术运用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松旭 蒋英辉 日期:2015-03-13 16:51:49
出作战方略,使我们打败黄祖,如此就是你立了大功,何必计较张长史的话呢?”孙权没有当面责备张昭,却实实在在支持了甘宁。张昭自觉无趣,也就放弃了试图淘汰甘宁的想法。
  二、遏制弹压,防止多数派搞意见绑架
  孙权深知,作为君王,仅仅支持居于劣势的少数优秀官吏是不够的,尤其是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时,还必须时刻警惕所谓的多数派意见,必要时,必须对占优势的多数派予以遏制弹压。
  一是坚持己见,力避多数派搞意见绑架。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向孙权进逼。大军压境,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主战派势单力孤,加之孙权倚重的鲁肃又摇摆不定,犹豫不决,试图向张昭等人妥协,形势十分危急。此时,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以及投降带来的危害,并具体提出了抗曹的谋略及兵力部署。无疑,周瑜的意见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这让本就决意抗曹的孙权坚定了主战决心,决意支持周瑜。但主和者人多势众,周瑜等人只是极少数。作为君王,孙权不露声色,先是竭力“中立”,虚心听取意见,并试图引导朝议向着主战方向靠拢。但张昭等人根本不吃这一套,朝议汹汹,如果再不加以干预,少数正确的意见就有可能被淹没,吴国就会走向灭亡。于是,孙权断然表态,面对众人,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敢说投降的人,就像这桌子一样!”投降议论随即停止。孙权支持了周瑜的意见,就等于支持了正确的少数派,客观上挽救了东吴政权。从赤壁抗曹的决策过程看,孙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术运用颇具效果。
  二是毫不手软,拿犯上者开刀。张昭是孙坚旧臣,功高德昭,朝中大臣多是其好友故交。张昭作为朝中典型的“意见领袖”,左右着诸多官吏的升迁贬谪,就连孙权平时也惧他三分。孙权曾经对张昭当面讲过:“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又说:“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但就是这么一个位极人臣的朝廷股肱,孙权也敢于拿他开刀,削裁其权力,防止大权旁落。孙权初置丞相,张昭自觉非己莫属,当丞相乃众望所归。谁知孙权却任命了孙邵;孙邵卒,百官再次推荐张昭,孙权却又用顾雍为相。不让张昭当丞相也就罢了,可连“太傅”“太保”之类荣衔也没授予,只给了他一个“辅吴将军”的官号。如此措置,看似未免有些薄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由此认为,孙权的胸襟气度不及其兄孙策。但笔者觉得这正是孙权防止张昭功高震主,率众官颠覆东吴政权的一个必要措施。孙权东吴政权当时根基未稳,亟须内稳政权,外拓疆域,但支持这一战略决策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精英人物,如周瑜、鲁肃之流,张昭等绝大多数朝臣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一旦少数意见被多数意见绑架,江东政治集团将毫无作为,整个东吴政权将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孙权极有必要拿“意见领袖”开刀,尽力保持朝中双方势力的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孙权对“意见领袖”的意见也不是一味反对,而是有所取舍。张温是孙吴集团的后起之秀,才华出众,张昭、顾雍等大臣都十分推重。孙权开始征拜他为议郎,不久又提拔为选曹尚书(主管官吏的选拔任用),徙太子太傅,一度甚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