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传统价值领导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柏学翥 日期:2014-10-06 10:09:20
准。
  在中国历朝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以“内圣外王”的价值领导作为国家政治的指导思想。而“内圣外王”思想本身就是基于伦理道德原则建立起来的治国理政理论,其确立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规范体系,后来成为中国古人日常遵行的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和规范,也是人们自我修养和评价他人的标准。作为中国道德价值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价值体系(学术界通常称之为“儒家思想体系”),由于具备了逻辑上的合理性、实践中的可验证性与伦理上的道义完备性,对历代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及和谐稳定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
  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的价值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同样也遵循了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政治治理途径。可以说,在现代中国政治治理中,道德价值始终居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地位,并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如,《中国共产党党章》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与中国传统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第九》)价值目标一致,与道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大同社会”思想完全统一。正是由于顺应了中国固有的道德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才具备了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使得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扎根中国文化的土壤。不仅如此,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儒家“民本主义”思想也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此外,《党章》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选拔干部的标准上历来提倡“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也与儒家提倡官员固本修德、做到“内圣外王”的思想一致。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路是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的。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价值领导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时期推出了刘胡兰、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一批与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的“圣人”般的道德楷模;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新时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进入21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口号。胡锦涛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可以说就是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价值体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表现,即“民主(仁),法治、正义(义),公平、友爱(礼),诚信(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智)”。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指出“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这是因为作为领导集体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弘扬和提倡具有深厚历史渊源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