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基层干部“污名化”的“破窗效应”及防范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乔 磊
日期:2014-06-03 18:41:49
uo;污名化”形成机制,我们引入“破窗效应”的思维视角,分析基层干部“污名化”对基层政治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效应”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一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的修补,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第二块、第三块乃至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一种失序的、诱导性感觉。一个环境也是如此,如果管理员没有适时清理并改变脏乱现象,当人们认为它很脏的时候,就会毫无忌惮地往那里堆垃圾。
“破窗效应”给我们两个重要启示:一是必须及时修护“第一块被打破的玻璃”,即从源头上制止环境的恶化趋势;二是必须切实把握破坏度特别是“引爆点”对社会心理的冲击问题:一种环境究竟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开始对它麻木、失望并放任不管?
也就是说,基层政治生态环境污染的空间是随着基层干部“污名化”的恶化而扩张的:初始时期,基层干部“污名化”只污染基层政治生态环境很小的空间。随着基层干部“污名化”的恶化,基层政治生态环境污染的空间以加速度扩大,这一进程在到达“引爆点”边界之前仍处于社会的可容忍和国家的可控范围之内。一旦基层干部“污名化”的恶化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破“引爆点”的边界,基层政治生态环境污染的空间就会呈现出爆炸性的膨胀,造成基层政治社会秩序的紊乱,甚至动摇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因此,尽可能控制基层干部“污名化”的恶化,使其远离“引爆点”边界,最大限度地压缩基层政治生态环境的污染空间,是执政者的必然选择路径。
三、基层干部“污名化”的“破窗效应”防范对策
“破窗效应”是针对环境秩序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而言的,而基层干部“污名化”恰恰也是一个失序的政治生态环境问题。鉴于“破窗效应”的启发,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基层干部“污名化”,使其远离“破窗效应”的“引爆点”。
1.改革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实现基层干部“减负”。虽然经过多轮改革,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有所革新,但基层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公共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压力型管理体制,稍不留神就被“一票否决”,使基层干部疲于应对、活力不足。所以,改革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减少对乡镇的各类检查、评比和考核活动,尤其是防止“一票否决”泛化,切实为乡镇“减负”,已经刻不容缓。
2.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延伸乡镇工作“手臂”。在新一轮政府改革中,要明确基层政府职能定位,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乡镇的职责和权力,让基层干部真正找到自身的工作定位,破解乡镇职能泛化、权力虚化的问题。积极探索扩权强镇的有效办法,增强乡镇行政管理权,让转变的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民生,使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让基层干部获得更多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3.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发基层干部活力。要通过下派、上挂等形式,加大乡镇与市直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对在乡镇工作时间长、表现优秀的乡镇干部,可以适时安排到市直单位任职,给基层干部一个向上的通道。另外,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