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权力中梗阻产生的上行原因及破解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徐信贵 朱 钊 日期:2014-04-22 11:08:21
一个指示(无论来源于哪个“口子”),中下级部门只能去传达并努力执行。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一方面,来源于各个“口子”的上级指示有时难以“和平共处”,客观存在的部门利益会导致上级部门的各个指示之间出现相互“打架”的情形,从而使得执行主体的中间环节、中层干部难以传达和布置任务,产生权力梗阻,导致执行不力,目标任务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千线一针”工作落实模式下,上级部门不断下达目标任务,中下级部门疲于接受。相对于上级部门而言,许多中下级单位特别是基本单位的工作具体复杂,是在用有限的权力完成无限的职责。但是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其工作能力都是有限的。中下级单位“吃下”了严重过量的上级目标任务,必然会出现消化不良,产生权力梗阻,导致政令不畅或效率低下。
  (四)“一任书记一张蓝图”模式下的执行困境
  在“一任书记一张蓝图”模式下,上级领导更换过于频繁会加大执行部门的执行难度。在我国,地方政府部门领导更换频繁,而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执政理念,这就必然导致目标任务频繁变换,增加行政成本。并且前后任领导的“施政纲领”之间还可能会存在冲突。一项决策的制定关乎当地的长远发展,随意地更换,不仅会导致投入的增加、资源的浪费,损害老百姓的实际收益,而且会诱发对政府决策的普遍不认同甚至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中级执行部门既要面对上级领导新的决策,又要面对人民群众对政策的抵触,从而造成决策在中级执行过程中无法执行,造成权力中梗阻现象。
  (五)“无责化”监督造就“选择性执行”
  上级机关决策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执行不力,目标任务难以完成。实践中,制定较好的政策,同样可能得不到具体执行机关的认真执行。上级机关发布决定和命令后,具体执行机关如果认为该决策不符合自身利益,就不执行或者仅仅在形式上予以执行,这就与决策的原本目的相左。但执行部门之所以敢以此糊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上级机关对具体执行机关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以及对负责人责任的追究。这就造成具体执行机关执行不执行一个样,反正既无奖励,也无处罚。
  二、中梗阻现象的破解对策
  中梗阻现象是建设效能政府的阻碍,解决中梗阻现象对于规范行政权力体系,建设公正、廉明、高效的政府具有深远意义。对于中梗阻现象必须从多方面予以解决,并常抓不懈。
  (一)上级领导在制定决策时必须考虑执行部门的利益
  决策的制定不能只考虑公共利益、上级机关的利益,同样还要考虑具体执行部门的利益。具体执行部门的利益决定了执行效果的好坏,所以制定决策时必须考虑具体执行部门的利益。在制定政策时,上级机关必须广开言路,在会议上必须有不同地方具体执行部门利益的代表,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决策进行表决,或者采用“倒序发言法”,即基层执行部门代表先发言,上级机关领导最后发言,避免出现会议仅仅是上级机关的“独角戏”,避免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另外,若决策出现少数不同意见时,不能坚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予以制定,可由不同意的具体执行部门联名提出反对意见,要求上级机关允许其根据当地实际情形予以修改,做到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