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当前地方政治生态的现状及优化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楚国良 日期:2014-02-27 17:23:08
“含权量”“官味度”,看是“条条岗位”还是“块块岗位”,可谓是反复掂量、用心斟酌,未能如愿就满腹牢骚,开始混日子。有的主要领导干部把岗位仅仅看作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和饭碗,张口就说“跟着共产党混”,说话用“第三人称”,将党组织跟自己区别开来。
  表现之三:缺乏政治道德。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已经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底线。从一些案件看,一些人误入歧途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是并不觉得腐败是一件多么丑恶的事。廉洁本该是做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但在现实中却成了最高标准。很多时候,领导干部只有坐在台上才敢于讲清风正气,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谁摆出风清气正的样子,就会被人们嘲笑,这样的人反而会被视为另类、异端,被边缘化甚至会被官场游戏规则淘汰掉。
  (二)政治生态环境的病灶之二是花样迭出的贪污腐败,尤其是吏治腐败
  腐败一旦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保持一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态势,就会在局部出现人心思贪的现象,就会在一些人中间发出“没有机会腐败”的喟叹,就会在部分人中出现笑廉不笑贪的心态。
  在宋代贤相范仲淹看来,一个政权的腐败总是从吏治的腐败开始的。因此,当范仲淹55岁任副宰相时,首先是向吏治开刀。他给皇帝上书《条陈十事》,这十条里面有一半是讲吏治改革和怎么治理腐败的。吏治腐败是一个政权病变的主要标志。现在很多的一把手一权独大,成了下属眼中的“老板”和“老大”,把党的事业当作家族生意来经营,将管理的工作按照江湖规矩来打理。对内形成强烈的封建式人身依附关系,对外滋生成跑官要官,再蔓延成买官卖官,党的组织成了官员的逐利场。权力的独占性、扩张性、排他性彰显无遗。中央纪委开展反腐败预警机制和评估机制研究的有关资料指出,一个地方的政府官员如果频繁调整干部,则那里可能存在腐败。
  (三)政治生态环境的病灶之三是非理性、不正常的官场文化
  反观当前的官场文化,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书越读越浅。读书本是明理知礼、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高尚行为,书读得好理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腐败分子有时读的书让人哭笑不得、贻笑大方。他们读的什么书呢?比如,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喜欢看的书有:《赌术精选》《赌博游戏技巧分享》《赌术实战108招》等。山东泰安市委原书记胡建学爱看《麻衣相法》《柳庄相法》《相术大全》等相面书,精心研究,常常找人算卦。
  第二,生活越过越烂。有益的生活情趣对安全从政也是一道屏障。好习性好比银行里的有息存款,不断受益;坏习惯就像沙漏,一直都在流失。坏习惯和嗜好是腐败的一个很大诱因,一旦沾上,很多情形下,就只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人,毕竟有人性的弱点,自控力是有限的。比较稳当的做法,就是远离“是非之地”。
  第三,观念越变越乱。观念错乱的首要表现是官场的庸俗风气,形成了很多人不情愿但又必须迎合的尴尬局面,比如奉“潜规则”为圭臬。在我国很多地方,“黑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从领导批示到领导讲话,再到红头文件、法律法规,效力反而层层递减。比如视“听话”为美德。很多人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