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公信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和海 日期:2013-11-04 10:52:10
的瞬间,只需某个微不足道的负面报道或个案炒作就可能毁掉领导公信力的“百年基业”。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被让渡”,是公信力强调权力与群众互动博弈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看,即是一种他律。遵从制度化建设与权力运作合法化、合理化的一般规律,影响公信力的因素(排除政治、经济等因素考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群众文化与信仰,二是领导行为。群众信仰非一朝一夕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因素,又有基于当下领导行为所产生的心理映射。领导行为所承载的领导业务素养、人格魅力与作风形象等,是建立领导公共信用的基本要素,是领导公信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同时又直接作用于公众对领导的信任和信赖。从存在论角度分析,领导行为是逻辑自律性的体现,是一种“先验性的客观存在”,体现了公信力建设的首要任务与基础工程,是影响公信力高低的内在决定因素。着力于研究改良领导行为,是促进领导公信力提升的根本途径。
  目前,领导公信力自律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念上,公信力意识比较淡薄。理念决定着行为的质量和效率,也决定着领导的权威性。部分领导干部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对公信力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对如何提升公信力缺乏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甚至有人认为公信力属于群众主观判断范畴,领导对此无从掌控,只需干好本职工作即可,不必关注和回应社会需求。有些人认为,领导公信力就是强权力,只要保持强势,群众就会对你敬畏;有些人认为,领导公信力就是满足当事人的要求或者根据民意办事,不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这些错误的理念导致一些领导忽视工作程序和工作细节,不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能力,从而影响了公信力的建设。二是职能作用的发挥上,与领导的使命和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而部分领导忙于日常事务,疏于学习,化解矛盾、推动发展、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形势的发展极不适应,同群众的期望也有较大差距,使得群众对领导效能产生怀疑。三是执政行为方面,急需从公信力的高度加以规范。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下,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有些决策、执行的具体环节还没有完全规范到位,个别执法领域随意性较大,存在一些非程序化、非规范化的工作方式,这些行为直接影响群众对领导工作的认知及评价,使群众在思想、认识、感情上对领导难以认可和支持。
  针对上述分析,领导干部要提高公信力,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着力提升向心力;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全力提升亲和力;坚持锤炼高尚的人格修养,努力提升凝聚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大力提升感召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检察院政研室)
  责任编辑 介明菊  
  E-mail:ldkxjmj@163.com  
  电  话:0371  -  63919054  
[1][2][3]